03

非遗迎新春 巧手制灵蛇 2025年02月21日  白瑶
李海红(左)与弟子汤瑶创作的贺岁作品《灵蛇献瑞》

□ 记者 白瑶 文/图

“这幅作品太漂亮了,用棉絮制成的蛇更加传神,没想到小小的棉絮竟有这么大的能量。”2月15日,在李海红棉絮画工作室,慕名而来的青海掐丝手艺人刘秀芝看着棉絮画发出连连赞叹。

让刘秀芝赞叹的作品是棉絮画非遗传承人李海红及其弟子汤瑶创作的贺岁作品——《灵蛇献瑞》。作品的主角是一条以棉絮为躯的青蛇,它头戴官帽,颈坠金色项圈如意锁,寓意财富与吉祥,两条小蛇盘坐在青蛇身上,为整幅画作增添了几分温暖与亲和之感。画作左上角制作了老寿星驾云而来的形象,身伴两条小蛇,寓意着为人间送来福禄寿喜。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蛇象征着智慧、灵动与吉祥。在构思这幅作品时,我希望能将它做成一幅生肖文化与吉祥寓意交融的作品,激励大家在新一年里怀揣智慧与勇气,勇往直前。”李海红说。

棉絮画是以棉花为创作原料、以棉布为胎体的艺术画作,其创作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明朝初年,因其“远看似画,近看似雕”,被誉为“中国立体画”。

陕西棉絮画发展历史悠久,经陈振海、陈步澜、李福堂传承,在第四代传承人李海红这里有了新突破,他将国画山水与棉絮画融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此外,为提高棉絮画影响力,李海红与弟子每年都制作棉絮画贺岁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棉絮画。

作为一门民间美术手工技艺,棉絮画的制作工序繁琐,对制作技法要求较高。“首先要心中有画,知道自己要制作什么样的画作,在纸上绘制好线稿,再剪成纸托,接着通过铺、抽、拉、扭、扯、撕、捻、包等技法,用七彩棉絮包裹塑形,再层层粘贴,一幅立体生动的棉絮画就初步成形了。”李海红说。

《灵蛇献瑞》也经历了同样繁琐的制作工序,令李海红和汤瑶最“头疼”的是蛇的颜色。

龙年新春之后,李海红和汤瑶就在思考蛇年的棉絮画作品。起初,为迎合春节喜庆氛围,二人打算创作一条红色的蛇,但随着创作的深入,愈发感到红色的蛇与春节祥和的氛围“有种说不上来的不合适”。随后,通过翻阅各种资料和反复尝试制作,二人发现青色的蛇不仅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更代表着生机勃勃与复苏的活力。

经过两个多月的制作,一条青蛇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出来。

“一条蛇略显单薄,我们还制作了四条棉絮小蛇,增加了元宝、中国结、宝葫芦、灯笼等物件,寓意吉祥,使作品内容更饱满,表达对乙巳蛇年吉祥如意的祝愿。”汤瑶说。

除了《灵蛇献瑞》,李海红还与弟子贾伟花创作了《蛇舞竹韵》《灵蛇闹春》等作品。不同色彩的棉絮经过撕扯、层叠与塑形后,栩栩如生的灵蛇和竞相绽放的花朵、翠绿挺拔的绿竹相互映衬,并运用传统镶嵌工艺,表现出灵蛇的皮肤纹理与光泽。

“蛇的身体通常有鳞片和斑点等,棉花可能难以表现细节,我们就大胆尝试在蛇身棉絮上镶嵌了亮片,呈现出蛇身鳞片的立体感和光泽感。”贾伟花说。

对于新一年棉絮画的传承发扬,李海红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传承发扬,希望更多人喜欢上棉絮画,也期待更多传统手艺人互学互鉴,推动传统手工艺融合发展。”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