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李荣 记者 樊星
实习记者 韩璋
土壤修复、文庙保护、老年食堂建设、校外托管监管……在渭南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委员们聚焦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踊跃建言,助力渭南高质量发展。
渭南是我省的东大门,也是农业大市强市,由于长期的农业种植和农产品生产,导致部分区域土壤受损,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盐碱地和土壤污染问题。
吴逸群委员建议,农业农村部门要推广现代化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土壤治理,特别是一些乡村地区因水资源污染而阻碍生态农业发展问题,要在采取现代化土壤治理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引入和应用水体污染治理技术,建立新型的水循环系统,提前做好各种生态防治工作。
渭南市临渭区文庙历史悠久,是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何进一步加大文庙保护,付明亮委员建议,聘请专业团队,制定保护修复计划,结合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将文庙的修缮、保护融入沋河“幸福河湖”景区项目,形成渭南老城“东有文庙,西有沋西书院,北有宣化寺,南有六姑泉”的文化格局。
足球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深受大家的喜爱和追逐。近年来,渭南市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和足球运动发展,连续承办中国足协沙滩足球巡回赛等多项赛事,为全市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如何以足球赛事助力渭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李军奇委员建议,建设渭南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通过项目申报立项,建设集训练、比赛、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场所,不断满足青少年足球训练和各类比赛需求。推动成立渭南市职业足球队,设立渭南市足球发展基金,给予政策扶持、提供场地保障等优惠政策,推动本地足球产业强链补链,不断加大足球强市品牌建设。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学校减负成效显著。但有的学校教学“偏学科”严重,部分学校仍以语数英为主,未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齐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特别是科学、道法等科目课堂质量不高。
“要‘减’的到位,‘加’的主动。”殷娅丽委员建议,加强“五育并举”落实力度,开齐开足开好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课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课程内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体音美、科学、政治、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配备力度,着力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矛盾。
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晚,时间差使得大量校外托管机构应运而生。由于校外托管机构数量多、规模不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不能让托管班变成‘脱管’班。”杨宏侠委员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卫生部门共同建立校外托管机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监管合力。要求校外托管机构配备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厨房设施,包括有效的冷藏、冷冻和消毒设备,以及防蝇、防鼠、防尘设施,加强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确保规范操作。建立校外托管机构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确保食材来源可追溯,实行食材分类存储,避免交叉污染,确保食材新鲜安全。
聚焦空巢老人“吃饭难”问题,姚雪婷委员建议,加快推进社区老年食堂建设,科学制定社区老年食堂建设专项规划,优先在老年人集中居住区、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等区域布局建设社区老年食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老年食堂建设,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利用闲置资源开办老年食堂,形成多元供给格局。
目前,渭南市农村互助幸福院共建成约180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80%以上,但入住率低,能够提供就餐服务的不到一半,实现常态化运营的不足40%。
雷渤委员建议,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幸福院开办老年食堂、设置老年助餐点,探索邻里互助、结对帮扶等模式,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相关项目资金支持,以示范性农村互助幸福院为标准,通过“以奖代补”逐步开展幸福院综合提升改造,聚力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