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彦伶 文/图
用着色的棉花团上下翻转、层层粘贴,一幅立体的牡丹花棉絮画便逐渐成形。1月22日,在2025“西安年·最中国”新城新春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暨“非遗年货购物月”活动启动仪式上,西安非遗传承人许辉向游客介绍棉絮画的制作技艺和传承。
舞龙舞狮、西安剪纸、陕北说书、国潮演艺……乙巳蛇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这个春节假期,古城西安各类非遗年俗活动火热上演。
游客穿越“那时长安”
“我曾命五郎儿幽州探望,却怎么不见转回还……”正月初六,在易俗社文化街区,台上演员秦声苍劲高亢,台下戏迷热情回应。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底,易俗社文化街区百年易俗社每天向市民游客公益演出秦腔,受到游客热捧。
戏迷李先生告诉记者:“年轻时就喜欢听秦腔,退休后和几个戏迷朋友常常约在一起唱秦腔。俗话说无戏不成年,好戏过好年,过年和朋友来听听戏,这才叫过年。”
2月12日,“年始未央·福至长安”2025西安“山河诗长安”元宵节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举行,为中外游客送上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年礼。活动现场复刻汉文化“元宵节”习俗,游客犹如穿越到“那时长安”,着汉服、行汉礼、猜灯谜、画糖画。
记者从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依托“非遗年货购物月”“百家非遗进街区”等系列非遗民俗文化活动,西安打造“非遗+商场+街区”消费新模式,推出非遗表演、非遗体验、非遗美食、非遗集市等一站式消费平台,位列全国年味目的地前三。
“非遗+”释放“吸引力”
带父母从广州来西安过年的游客付婧告诉记者:“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令人向往,因此带家人来亲身感受西安年、品非遗美食,体验西安年的中国范。”
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西安灯会、传统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携程数据显示,西安等非遗热门目的地搜索热度翻倍,其中,西安等城市春节假期旅游订单同比去年增长达两至四成。陕西非遗活动吸引了大量国内及海外游客。入境游非遗项目门票同比去年增长7倍,陕西非遗项目成为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之一。
据悉,2025年春节假期,西安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协同促消费作用持续显现,带动住宿、餐饮、购物、演艺等综合消费能级提升。全市旅行社接待团队游客43.2万人次,同比增长6.3%,重点监测的20家头部旅行社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4%。
专家:加强非遗创新融合
采访中,著名民俗专家王智表示,中国春节成功申遗,进一步彰显了其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全体中国人共享、共同传承的节日,所有中华儿女都应该是春节习俗的传承者。
“建议借春节申遗成功挖掘春节文化背后的中华文明,不断创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王智说,随着春节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春节将成为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表示,西安凭借“非遗年货购物月”“百家非遗进街区”等民俗文化盛宴,将非遗表演、体验、美食、集市融为一体,不仅让非遗“火”起来,更让春节旅游从简单的观光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
“西安非遗还存在传承与创新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低、缺乏规模化发展模式等问题。”张燕建议,应加强非遗创新融合,鼓励非遗传承人在保持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非遗产品,不断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非遗文化品牌和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