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同心聚共识 同向谱华章 ——渭南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侧记 2025年02月19日  李荣;樊星

□ 首席记者 李荣 记者 樊星

共商改革大计,共谋发展良策。2月18日,渭南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来自不同领域的9名政协委员依次走上报告席,用民生的视角、睿智的思维、铿锵的话语,传递出追梦路上政协委员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渭南市县域经济积极向好、整体发展稳定,但仍面临着“两极分化”突出、传统工业重点县市发展不足、县市区投资增长潜力不够等问题。王军委员代表民建渭南市委会建议,抓住“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机遇,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避免县域产业同质化发展,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渭南在强化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协同程度偏低等问题,要加大研究解决力度。”李永纲委员代表九三学社渭南市委会建议,必须聚力转型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强链补链、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不断提升渭南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多方发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刘丽恒委员代表渭南市工商业联合会建议,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开拓市场。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贷款门槛,提高贷款额度,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对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如何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杨卫平委员建议,将政务服务链条逐步延伸至各工业产业园区,可在园区开设智慧业务服务大厅,或通过园区“一窗办、自助办、帮代办、网上办、上门办”等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增强中小民营企业获得感。

聚焦优化中省财政衔接资金使用问题,栾梦洁委员代表民革渭南市委会建议,不断优化衔接资金使用,持续增加农村、农民收入,推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等全面发展。加大非贫困地区支持力度,优化地方资金投入,持续发展县镇村特色产业,促进县域协调发展。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区域产业初具规模区域的资金分配比例,带动区域农民群众流动务工增加收入。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富平县大力发展尖柿产业,柿子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如何培育产业新业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石华丽委员建议,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全面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加快产业高效融合,统筹县城“一区多园”功能布局,规划和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或农业产业园区,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培育和打造产业龙头。

近年来,预制菜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快节奏”时代颇受消费者青睐。“大家在享受预制菜快捷便利的同时,背后隐藏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连桂英委员代表民盟渭南市委会建议,健全完善渭南预制菜产业发展、生产、流通等方面的监管制度,启动《渭南市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立法,严格市场准入,行政审批部门要对预制菜生产、经营严格依法实施分类许可,严格依法审查,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系乡村的生态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如何齐抓共管,全力推进渭南面源污染治理?雷芳萍委员代表民进渭南市委会建议,树立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重视和防范面源污染,在全社会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结合“千万工程”总体布局,综合考量渭南农业产业结构与地理环境等,明确农业面源污染短期、中期和长期治理目标,确保与乡村振兴规划紧密契合。

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吴建萍委员代表农工党渭南市委会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配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科学配置市、县、镇、村四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更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心理咨询中心,助力打造青少年健康心灵基石。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