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塞北大地彰显慈善力量 ——榆林市慈善现象观察 2025年02月18日  张璐
2024年,陕西省慈善协会副会长赵浩义、榆林市慈善协会会长刘洪等为榆阳区包兔村慈善幸福家园老人分发蛋糕。
2010年12月31日,榆林市慈善志愿服务总会在世纪广场成立。
2018年9月,榆林市政府召开榆林慈善大会。
2023年2月20日,神木市委、市政府召开慈善事业暨养老高质量发展大会。
2020年6月3日,榆阳-子洲慈善协会召开“结对帮扶”座谈会。

□ 记者 张璐 通讯员 赵浩义

在黄土高坡与毛乌素沙地交织的陕北大地,榆林凭借其雄浑壮阔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更在慈善领域成绩卓著,形成了备受瞩目的“榆林慈善现象”。近年来,省慈善协会在此召集观摩学习,全国10多个省、近百个市(县)慈善协会前来考察。从慈善幸福家园让孤独老人安享晚年,到留守儿童得到关爱、脱贫户获得产业帮扶,榆林市慈善协会以实际行动探索出新时代参与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成功路径,绘就了一幅壮美的慈善画卷。

自2010年换届以来,榆林市慈善协会在会长刘洪的带领下,履行新时代使命、谋划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引领新业态,开创了慈善助力乡村振兴、参与社会治理、促进共同富裕的大慈善格局,一个市域内现代慈善模式初见雏形。

以扶贫为己任,实施精准帮扶项目

在脱贫攻坚战役和乡村振兴中贡献慈善力量

榆林市南部六县矿产资源贫乏,原贫困人口面大。榆林市慈善协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拓展慈善募集渠道,累计募集款物8.128亿元,实施慈善项目1028个,惠及困难群众近200万人次。

其中,设施帮扶项目在陕北旱塬捐建机井、水窖87口(眼),在山区村庄捐建“慈安便民桥”156座,解决了近10万群众的人畜饮水和交通困难;募投2726万元帮助6595名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健康帮扶项目,募投价值5758万元医疗设备捐送到基层医院,募投1101万元救助贫困大病患者;产业帮扶项目,募投1374万元帮扶4.6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巩固脱贫成果;春节、“六一”、重阳“三节”救助项目,募投6243万元慰问困难家庭,关爱困境儿童、老人173664名;助孤助残项目,募投1120万元惠及近万名孤儿、残障人士;关爱退役军人项目,募投2914万元帮扶困难退役军人3720名;募投7206万元助力政府抗击疫情和抗洪救灾;运行“中国社会扶贫网”,动员86万爱心人士,对接15.3万件贫困需求精准帮扶,对接成功率达98%,位列全省第一。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榆林市慈善协会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荣获省扶贫办“脱贫攻坚先进单位”和榆林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创建幸福家园,建立慈善帮扶长效机制

开创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

2015年,榆林市慈善协会在府谷县创建“农村慈善互助会”试点,在村上成立一个慈善互助会,募捐一支慈善互助金,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25个试点村募设慈善互助金近千万元,帮扶困难群众救急救难。2017年,省慈善协会推广试点经验,全省“农村慈善互助会”发展到500多个,募设慈善互助金近亿元,帮扶贫困人口逾10万人次。

中华慈善总会“幸福家园互助工程”发起后,榆林市慈善协会将已开展了5年之久的“农村慈善互助会”创建活动与其相结合,在全省率先实施省慈善协会推出的以“五个一”为内容的“慈善幸福家园工程”。经过4年的试点、推广,目前全市已有40%的村(社)投入创建活动,创建村(社)慈善幸福家园1344个;发起项目721个,线上线下募集建设资金及村(社)互助金5.86亿元;开办爱心餐厅1036个,就餐老人逾5万名;开办儿童之家169个,关爱留守儿童近万名;村民践行慈善公约“日行一善”做好事数十万件,村(社)慈善志愿者发展到25万人,慈善义工服务近千万工时。

榆林市慈善幸福家园创建工程以在镇、村(社)建立一个慈善工作站为重点,把慈善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以募设一支互助金开发“乡情”慈善资源践行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以创办一个慈善关爱中心帮扶困难群体巩固脱贫成果,以践行一个慈善公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以组建一支慈善志愿服务队开展村、社区慈善义工服务,兼具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双重功效,是面向基层综合服务的慈善平台。慈善幸福家园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碎片式、临时性、单纯物质救助的传统慈善工作模式,建立了对村(社)慈善幸福家园帮扶的长效机制,开创了慈善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为全省村(社)慈善幸福家园建设贡献了“榆林模式”。

召开慈善大会,践行第三次分配

打造慈善促进共同富裕新模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面对这一重大命题,榆林市慈善协会以推动市、县召开慈善大会为引擎,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出台支持慈善事业发展举措,动员经济成功人士践行第三次分配,打造慈善促进共同富裕新模式。

2023年3月20日,神木市首届慈善大会召开。神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表彰了29名“慈善人物”,爱心企业现场举牌捐赠善款15.82亿元,一场慈善大会的捐赠比该市慈善会成立20年来募集总量的2倍还多。市慈善协会巧用所捐善款中的15亿元设立“慈善养老基金”,有效破解社会养老难题。神木市委书记杨成林在讲话中强调,要以此次慈善大会为新起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书写具有神木特色的慈善答卷。

2023年9月12日,定边县召开慈善大会。会上宣读了定边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44个慈善工作先进集体和“定边善星”进行表彰,爱心人士现场举牌捐赠善款4851万元,彰显出浓厚的社会关爱氛围,成为定边县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23年10月25日,榆阳区委、区政府召开慈善大会。会上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踊跃举牌捐赠善款1.01亿元,并设立榆阳慈善奖,对40名“榆阳善星”予以表彰。

三场慈善大会募集17.315亿元,其他9个县区的慈善大会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召开慈善大会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的慈善募集活动,更重要的是构建了慈善公益新生态。三个县(区)党委、政府关于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将慈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为动员经济成功人士践行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抓手,擘画慈善事业发展蓝图,明确各部门、各乡镇、街办支持慈善工作的职责和任务,落实支持慈善事业的多项扶持政策,建立了慈善工作考核评比和褒奖激励机制,完善了依法行善、依法促善的规范和监管制度。

为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三个县(区)党委、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慈善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将慈善协会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妥善解决办公场地问题,并通过“公益岗位编制”渠道充实协会工作人员力量。实践证明,慈善大会既是党委、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武器,也是慈善组织动员社会爱心实现先富帮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对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奠基作用。慈善大会宛如慈善文化的传播使者、慈善募集的强劲引擎、慈善公益生态建设的加速动力,为新时代慈善促进共同富裕打造出全新工作模式。

开发新质动能,拓展募集渠道

打造慈善公益新业态

榆林市慈善协会积极创新,建立全员募集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全力拓展慈善募集渠道,开发慈善募集新质动能,切实打造慈善公益新业态。

线上,市慈善协会精准把握互联网慈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全力实现慈善需求与社会爱心的高效对接。专门组建数字慈善专业团队,借助互联网公益众筹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小额捐赠,大力开发慈善募集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数字慈善新业态。自2017年起,市慈善协会每年紧紧抓住“9·9公益日”“乡村振兴・陕西专场”“中华慈善数字公益节”等重要活动节点,同时坚持日常众筹不间断,精心策划一系列助力乡村振兴和帮扶困难群体的线上筹款项目。通过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印发文件组织发动,深入市、县各行业系统以及乡镇、街办开展层层动员培训,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作用,加上县(区)慈善协会配捐激励等有力举措,成功吸引社会各界踊跃参与“一起捐”。8年来,协会在腾讯等网络公益平台累计推介网络募捐项目369个,吸引595万人次参与爱心捐赠,网筹善款高达3.21亿元。其中,“十百千万爱心助农大行动”项目成绩卓著,网筹善款近2亿元,助力3万多个贫困户发展产业,有效巩固脱贫成果。这些网筹善款项目累计帮扶困难群众达79.14万人次。凭借出色的数字慈善工作,市慈善协会连续8年在全省慈善会系统中名列前茅,并荣获腾讯等公益平台多个奖项。

线下,市慈善协会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全面全员募集机制,成功拓展企业捐赠、冠名基金、社会众筹、外联合作、政府购买服务五个慈善募集平台。依托榆林能源大市和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优势,不断激发经济成功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慈善热情与活力。一是以“乡情”为情感纽带,倡导先富群体热爱家乡、回馈社会,搭建起第三次分配的有效平台;二是与民营企业家及其在外商会建立紧密的联谊机制,通过定期召开恳谈会、联谊会、茶话会等形式,与当地民营企业家深入交流沟通,积极推介慈善项目,及时发布慈善需求,动员他们奉献爱心、参与慈善捐赠;三是大力动员社会大众参与小额捐赠。

如今,每到榆林市县(区)都能看到村(社)居民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自愿捐赠的感人场景。在每个创建慈善幸福家园的村(社),都能看到慈善捐赠的光荣榜、公示牌,彰显着社会各界的爱心善举。

近年来,榆林市慈善协会的募集量持续稳步增长。2020年募集款物价值1.08亿元,2021年达到1.21亿元,2022年1.23亿元,2023年1.16亿元,2024年达到1.26亿元,近5年募集总额5.94亿元,是前21年募集总量的2.71倍,第四届理事会比第三届理事会增长了5.5倍。各县(市、区)的募集情况同样向好,每年募集持续增长,其中有两个县(市、区)每年募集达到亿元以上,3个县区每年3000万元以上,全市慈善募集年度总额约5亿元。

创建“孝善之乡”

开辟慈善参与社会治理新路径

榆林市慈善协会开展“孝善之乡”创建活动,以慈善为独特路径和方式,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开辟慈善参与社会治理新路径。

这一创建活动率先在榆阳区开展试点。经过一年的精心试点,2022年9月23日,榆林市首场“孝善之星”表彰大会在榆阳区马合镇召开。区慈善协会和镇党委联合对全镇4个创建“孝善之乡”先进村(社)、84名“孝善之星”进行表彰。此后,榆林市慈善协会及时总结推广榆阳区经验,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孝善之乡”活动的通知,明确创建内容、目标、任务和标准。“孝善之星”的评选,严格实行民主推荐、层级审批制度,经过村民小组选评、村委会联评、乡镇考核、区慈善协会审定等层层筛选,确保好中选优。对当选的“孝善之星”,由市、县(区)慈善协会和镇、街办党委政府联合发文公布,并召开乡镇慈善大会,为其披红戴花,进行隆重表彰,同时通过县区融媒体中心、协会官网等多媒介广泛宣传报道,让“孝善之星”的慈行善举家喻户晓。

创建活动开展三年来,各市、县(区)积极响应,认真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人人争当“孝善之星”、户户争创“孝善之家”的热潮。截至目前,全市已举办近百场孝善表彰活动,表彰奖励“孝善之家”“孝善之星”近千名,各类孝善典型如璀璨星辰闪耀塞北大地,引领村风社风向好向善。“孝善之乡创建活动的开展,有效化解了农村家庭和村民之间的一些矛盾纠纷,村风更正了,人心更齐了。”榆阳区麻黄梁镇党委书记孙大忠说。

这一创建活动以传播慈善文化为先导,以孝善道德教化为核心,用“善”规范人的行为,以慈善的独特路径和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榆林市慈善协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文明乡风的创新路径。

结对帮扶、示范引领

推动全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促进全市慈善事业均衡发展,榆林市慈善协会采取结对帮扶与示范引领两大举措。针对南部6县经济基础薄弱、慈善资源匮乏的现状,市慈善协会组织开展南北结对帮扶活动。印发关于开展“结对帮扶”的通知,明确帮扶要求。活动开展4年来,北部6县(区)积极响应,累计实施帮扶项目29个,帮扶资金达575.16万元。市慈善协会对在南北“结对帮扶”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榆阳区、神木市、横山区慈善协会予以表彰,激励更多县区积极参与帮扶。

同时,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县(区)慈善工作协同发展,市慈善协会在工作先进的县(区)召开观摩推进会。2016年在府谷县召开农村慈善互助会观摩推进会;2021年在横山区召开关爱退役军人观摩推进会;2022年在榆阳区召开幸福家园工程建设观摩推进会;2023年在神木市召开慈善养老观摩会;2024年在定边召开慈善募集经验交流会。通过观摩推进会,各县区相互学习、借鉴经验,有力推动全市慈善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强基固本,依法行善

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榆林市慈善协会连续四年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与县(区)党委政府密切联系沟通,全力配强县级慈善协会班子,选好会长,推动12个市、县(区)慈善协会顺利完成班子换届,将一批有情怀、有影响、有资源、有能力、能干事的退休干部充实到慈善队伍中。同时,在镇设立慈善分会,在村(社)建立慈善工作站,在市、县部门和行业系统建立慈善分会或组建慈善志愿服务队,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慈善组织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慈善工作网络,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新修改的慈善法颁布后,市慈善协会迅速行动,召开全市培训会深入解读慈善法;线上开展全市慈善协会系统学习慈善法知识竞赛,激发全员学习热情;每年9月,集中开展以“依法行善”为主题的“榆林慈善周”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依法行善氛围。“慈善组织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部署后,市慈善协会及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组织县(区)慈善协会扎实开展防查专项行动。在对既有慈善项目进行全面对标对表排查,列出风险隐患问题清单并及时整改的同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慈善工作规范化水平。

如今,榆林慈善工作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全市慈善工作正实现三个突破、建立三大机制、达成三大转变:一是突破单纯物质救助的传统慈善模式,建立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协同共进的现代慈善机制,实现慈善行为的转型升级;二是突破单纯线下动员的募集模式,建立线上、线下双向联动的募集机制,打造慈善募集新业态,实现募集方式的创新变革;三是突破少数人做慈善的局限,建立开发大众慈善动能的新机制,实现“精英慈善”与大众慈善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三个机制的建立,三大突破、三大转变的实现,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榆林慈善现象”。

“榆林慈善现象”得以形成,关键在于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对慈善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慈善工作汇报,提出指导意见,对慈善幸福家园创建、数字慈善发展等重点工作专门印发文件推动实施。每年“慈善一日捐”活动中,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带头参与慈善捐赠,并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各县(区)及乡镇、街办党委、政府将慈善事业作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全力支持推动,将幸福家园建设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在全市营造出党委坚强领导、政府积极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公益生态。

在慈善事业的一线,榆林市慈善协会班子成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慈善精神。老会长赵兴国退休后,便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十二载如一日,不辞辛劳,四处奔走募集款物,为众多困难群众送去温暖与希望,多次荣获中华慈善总会和省慈善协会的表彰,为榆林慈善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任会长刘洪,从市政协副主席岗位退休后,肩负起推动榆林慈善事业发展的重任,15年来,他夙兴夜寐,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新时代慈善工作的创新路径,两次荣获中华慈善总会“全国慈善先进工作者”称号,还获得陕西慈善突出贡献奖、“三秦善星”等荣誉,成为榆林慈善当之无愧的“领头雁”。

副会长钟开友在2021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他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为慈善事业辛勤付出。副会长庞瑶、张榆生被省文明办、省慈善协会表彰为“三秦善星”,他们怀着对慈善事业的无限热忱,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慈善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市慈善协会凭借卓越的工作成绩,每年荣获全省慈善工作先进单位,更是荣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被市委组织部评为五星级党组织。

各县(区)的慈善协会会长们同样表现出色。榆阳区慈善协会会长刘铁牛、神木市慈善协会会长张增光、定边县慈善协会会长马保珍、米脂县慈善协会会长马生光……他们退休后到慈善协会后迅速建章立制、积极开拓进取,不断拓展慈善募集渠道,创新慈善工作方式,慈善募集金额大幅提升。在“慈善幸福家园工程”实施过程中,他们积极探索,为全省创造了宝贵经验,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慈善工作的“铁会长”“拓荒牛”“老黄牛”。横山区慈善协会会长臧明山任职六年来,对内狠抓管理,提升协会运行效率,对外积极拓展募集渠道,线上线下募集款物价值达1.75亿元。尤其在腾讯“9·9公益日”活动中,他自掏腰包为志愿者提供午餐,为捐赠者发放爱心纪念品,用实际行动诠释慈善情怀。佳县慈善协会会长刘春华,即便身患癌症,仍坚守岗位,2021年两次住院手术,出院后不顾身体虚弱,立即返回协会继续工作。在企业资源匮乏、经济总量较小的情况下,刘春华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佳县慈善工作成效显著。

“榆林慈善现象”不仅成为榆林社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更引领了新时代陕西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榆林慈善精神”,是每一位榆林慈善人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的生动体现,激励着更多人投身慈善事业、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