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星星点灯”高高挂 约定平安“不打烊” 2025年02月18日  赵婧;马尤翼
志愿者给独居老人介绍“星星灯” 受访者供图

□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赵婧

农历正月初十,榆林的室外温度低至零下20摄氏度,西北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在榆阳区金榆小区,晚上6点30分,天色渐暗,39岁的宝妈郭玥在家扒拉了几口饭,便急忙带着10岁的儿子王茂旭出门“执行任务”了。

“妈妈,郭奶奶家的星星灯还没亮。”王茂旭伸出冻得通红的手指向5号楼17层。

郭玥赶忙翻找郭玉娥的联系方式,嘀嘀几声后,电话终于接通了,“郭阿姨,您的星星灯怎么没亮啊?”

“哎呦,小郭啊,你看我,又忘了!我现在开灯。对了,小郭,你有空了一定带着旭旭来阿姨家里玩。”郭玉娥语气里满是期盼,郭玥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郭玥告诉记者,她带儿子参与的这个志愿活动叫“星星点灯”,给高龄独居老人家的窗户上挂一串星星形状的灯串,并配有一个方便远程操作的开关遥控器,与老人们约定每晚准时点亮,并由志愿者拍照监测,灯亮即安全,灯灭即预警,志愿者通过打电话、上门入户的形式及时了解老人的安全情况。

记者放眼望去,在团圆喜庆的万家灯火中,金榆小区的家家户户传来的不只是“年味”,那一串串闪耀的星星灯,传递的更是被守护的“平安味”。

活动负责人刘翻霞告诉记者,金榆小区是榆林市首批保障性住房,居民因残疾、大病、失独等成为社救对象,小区总人口16205人,其中空巢独居老人就有1300余人,希望用“星星点灯”这个简单又温情的项目,减少老年人独居的安全隐患。

据了解,星星点灯活动由榆林市社区工作协会于2023年发起,截至目前,共点亮小区100户独居老人的星星灯。活动有一支由社区低龄老年人、宝妈、党员、大学生等组成的15人助老守护志愿队,年前统计留在社区过年的独居老人信息,在新春坚守着和老人们的“星星约定”。这样的牵挂和守护成为志愿者和老人之间的一场“双向奔赴”。

今年56岁的刘巧霞热心参与社区的各类助老活动,在“星星点灯”项目中更是全勤守护。

除夕夜,窗外烟花璀璨绽放,在儿子家吃着年夜饭的刘巧霞心系“星星约定”,吃完年夜饭不久就回到金榆小区,仔细寻找星星灯光,拨通一个个电话,问候到了才放心。

今年95岁的曹爷爷是“星星点灯”的服务对象之一,患有中重度认知障碍的他只认得自己的老伴,在参与“星星点灯”活动后,原本极少与社会接触的曹爷爷慢慢打开了心门。

农历大年初一晚上,志愿者申江莲在小区数着点亮的星星灯,看见曹爷爷端着碗在窗户旁挥手张望。申江莲想着,曹爷爷是不是要请求帮助,就急忙上门查看,原来曹爷爷老两口为她留了饺子,邀请她一起来吃。

“真的特别感动,没想到这个星星灯点亮了曹爷爷的心。”申江莲说。

志愿者向记者反馈,有时没亮起的星星灯,成为一种专属信号释放,这个信号不是安全隐患,而是“聊天请求”和“关心问候”。

“有些老人隔三岔五不开灯,本以为他们是忘记了,后来发现,每次和他们打电话或者上门查看,他们会特别开心,就像在专门等待一场期待已久的关心。”郭玥回忆着独居老人的可爱之处。

“独居老人每次看到我娃,眼睛都亮了。”郭玥说,带着儿子一起做公益,不仅让儿子学会了帮助他人,也给独居老人带来了朝气和欢喜。

刘翻霞在活动中发现,独居老人更希望得到子女的关心,但害怕给孩子添乱,从不说出真实需求。所以她们会让老年人的子女加入志愿者报平安微信群,让老年人感受到子女的关注。82岁高龄的刘春霞用毛线编织了一个个星星灯挂件,表达对志愿团队的感谢。

农历正月十五,金榆小区开展了“元宵点灯”活动,有30位独居老人家里装上了星星灯。刘翻霞介绍,在项目实践中,星星灯从最初的插电款到第二代电池款,并优化为遥控操作,这次安装的是第三代太阳能款星星灯,更加节能方便。

“我们希望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链接更多社会慈善资源,加强志愿激励体系和老年人关爱体系,将这一模式逐步复制到更多社区,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让更多人关注到社区老人的居家安全。”刘翻霞说,目前正计划打造更加智能升级的星星灯,希望未来能实现给老年人做健康监测以及连接儿女、志愿者、医生等多方联动的功能,让星星灯守护更多家庭,照亮更多独居老人的幸福晚年。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