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冯倩楠 谢昊天 康斌
“提升‘汉中面皮’‘西乡牛肉干’‘松花变蛋’等农产品加工品牌影响力。”
“加大力度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高校建立健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
……
2月17日下午,汉中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15名委员依次走上发言台,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彰显特色?怎样发挥优势?
“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代表民盟汉中市委会发言的邓厚利委员呼吁,在地方财政预算中设立传统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公开发布针对绿色食品、中药材加工、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开放性研究课题,拓展人才引进方式,利用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低空经济2025年迎来抢滩登陆的“机遇期”。对此,张凌委员代表民进汉中市委会建议,把汉中低空经济发展纳入汉中市“十五五”规划,把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依托汉中航开区、经开区和航空制造业优势,围绕固定翼飞机、无人机、eVTOL、飞行汽车等整机整车制造及动力系统、机载系统、飞控系统等关键系统、零部件,推进低空产业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低空制造产业链。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小微企业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张永清委员代表汉中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建议,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建立小微企业投诉快速响应机制和小微企业政策落实跟踪机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同时通过组建物流企业社团、探索发展航运等为小微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人才聚则产业兴。牟朝静委员提出,搭建全市性人才与产业对接服务平台,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促进人才发现和科技成果转化。“探索‘科技星探’制度和‘颠覆性技术’项目发现机制”。她说,通过制度性安排,适度提高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度,让更多关键性科技创新人才流向重点产业领域。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樊华委员代表民革汉中市委会建议,制定重点产业的品牌创新发展规划,分类别、分批次、分年度推进品牌建设,打造以区域公用品牌为主导,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品牌体系,同时健全从农产品产地环境、基地建设到贮藏运输、包装标识等全方位质量标准体系。
“依托竹、木、藤条编织围栏,用石块精心铺设乡间小道,用山花装点美丽庭院,让老屋墙面一幅幅怀旧的革命标语唤醒儿时记忆。”包继强委员希望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对乡村建设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他建议,因地制宜,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少拆屋、慎砍树、不占地、降成本,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留住乡愁,传承文脉,真正让群众感受乡音乡情,体验真美田园生活。
针对政策助推药食同源产业发展,张卫敏委员代表农工党汉中市委会建议,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以市区及县城为主,景区、乡镇及农家乐为辅进行合理布点,挖掘传统汉中药膳精品,打造大众餐饮药膳品牌。
汉中是“中国大鲵之乡”,“汉中大鲵”是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程虎委员提出,为汉中大鲵产业制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相关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大鲵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的龙头领军企业,挖掘大鲵科研、食用、药用、生态价值,开发中高端医养保健产品。
2024年,在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放文旅消费券等政策“组合拳”的带动下,消费活力加速释放。汤新军委员代表汉台区政协建议,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建立完善消费品以旧换新镇街+商户联系机制,做好合规引导,加强风险防范,同时引导限上贸易单位持续开展“汽车+家电+电动自行车+商超”和商文旅多业态融合促消费活动,全面释放“政府‘以旧换新’补贴+品牌厂家让利+回收旧机折价”优惠赋能的叠加效应。
台上言语铿锵,台下凝神倾听。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会场上不时响起热烈掌声。这掌声是对精准建言的共鸣,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