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王雅 记者 韩永国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任务。2月9日,咸阳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四联组讨论现场,来自民进、新闻、农工、医卫、教育、社保等6个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主题,结合自身领域所长,从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多个角度建言献策,为全市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育是民生之基,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未来。市政协委员、秦都区平陵初级中学副校长陶悦聚焦教育公平,建议加大对教育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城区薄弱学校、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的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基础设施,加强标准化建设,补齐短板弱项,把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及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倾斜。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部分恶性校园欺凌事件严重危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和校园秩序,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市政协委员、咸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万颖锐从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呼吁将学校、教师、欺凌者及其监护人、欺凌行为助推者等纳入责任追究范围,明确责任主体的义务和责任,实行取消资格、限制社交、隔离学习、强迫劳动、缴纳保证金等处罚措施,改变校园欺凌行为处罚“非严即宽”的不合理现象。
医疗服务是民生之需,关乎群众的生命健康。市政协委员、咸阳康复教育学校副校长张温茹建议,对无场地少资金、确有一定医疗技术、群众信赖的村医,可在村委会调配场所无偿让其开办卫生室,不仅方便群众就医,解决村医的实际困难,还实现了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的目标。
为更好推动资源向基层、预防和中医倾斜,更好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市政协常委、咸阳市中心医院社区管理科科长曹宇芬建议,通过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炎和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市政协委员、陕西君碧莎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萌建议,由慢性病专家牵头,通过二级医院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现有资源,建立跨学科的专业化、责任制、网格化的慢性病管理团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管理服务,实现慢性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成为民生关注的重点。如何解决养老服务人才短缺问题?市政协常委、咸阳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郑学武建议,构建集学历教育、实习实训、职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市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必须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推动适老化改造落地实施。”市政协委员、咸阳市卫健执法支队干部孙瑛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出发,建议加大对各个路口、公厕、公园、旅游景区、休闲广场、各类办事窗口等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力度,建立设置有老年人专属购物区域和休息区、配备专业导购、提供送货服务的社区商业综合体。
就业是民生之本,基层治理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市政协常委、省四主体一联合氢能装备研发中心主任胡平建议,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就业服务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确保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市政协委员、陕西青龙山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弥宇涛则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建议加强市、县、镇、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高效化运行,做好接收群众信访诉求、调解群众矛盾纠纷、提供群众法律咨询、服务群众办理事项等工作,推动群众诉求“一门反映、一站接收、一地调处”。
2024年,咸阳市成功获批“科技部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秦创原中医药产业创新聚集区”。市政协委员、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颈间腰腿病门诊部主任袁海光建议,依托陕西中医药大学已有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省部共建秦药特色资源研究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等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域内企业积极参与,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中医药陕西实验室,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联组讨论会上,委员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民生热点问题建言献策,既有宏观层面的战略思考,也有微观层面的具体举措,这些意见建议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支撑,也必将助力民生建设稳步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