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王雅 记者 韩永国
共商改革大计,共谋发展良策。2月9日,咸阳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10名委员围绕全市发展大局精准建言,所提建议直击发展之要,引发强烈共鸣。
市政协委员、唯思得(陕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第一个上台发言,聚焦深度融合,持续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纵深发展。他建议,要建立统一的产业政策体系,共同完善涵盖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共有产业链发展规划,明确各自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
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此次大会关注的又一重点。市政协委员、咸阳市园艺站站长查养良在发言中建言,要加快种植结构调整,重视引育新优品种,引导种植品种向不同色系、不同成熟期、不同用途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与大型经销企业、外贸企业对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提升“咸阳苹果”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市政协常委、民革咸阳市委会秘书长孙娟莉着眼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出了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的意见建议。她建议,要重点发展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现代能源化工、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产业,加快推动输变电装备、太阳能光伏、先进材料等产业形成新优势,进一步做强做优G8.5+基板玻璃等旗舰型产业项目,承接新型显示器件生产、智能终端设备组装等项目,建设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园区,与西安协同互补发展。
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其改革至关重要。如何解决开发区改革创新工作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产业聚集度不高、创新动能不足、基础配套有待提升等问题?市政协委员、市装备制造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黄龙建议,要按照“产业集群+特色专业”的发展思路,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将优质中小企业纳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逐步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做大做优具有咸阳标识的产业集群。
为应对打赢“蓝天保卫战”面临的新挑战,市政协委员、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院长常茹的“污染防治组合拳”引发委员共鸣。她建议,完善区域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经济激励机制,激发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动力。积极协调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将西咸新区与咸阳市交界区域的站点设置为“一站双考”,加大双边管控力度,共同商讨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实现信息及时共享、资源高效互补,综合提升区域空气质量。
城市更新对于提升城市品质意义重大,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着力点。市政协常委、咸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薛建锋提出,要紧扣“西部名市丝路名都”目标定位,依据总规确定的重点城市更新轴线和片区,补齐短板弱项,优化空间布局,改善职住平衡,提升城市品质。
基层医疗服务作为民生保障的关键内容,备受社会关注。市政协委员、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社区管理科科长程转莹认为,基层医疗服务是民生保障的重要环节,应积极推动村、镇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争取各级政府和项目资金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更新相关设备,努力实现全市行政村卫生室公有化全覆盖。
出口与投资、消费并列,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市政协常委、陕西省智能微电网系统工程研发中心主任胡平认为,外贸经济的发展对咸阳的整体发展格局也至关重要。他建议,要持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经贸合作,加强与国外友好城市之间的产业合作和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供应链黏合度。同时,要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审慎承诺和刚性兑现惠企政策,为重点招引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吸引更多海内外企业和资本来咸投资、来咸发展。
“在产业升级方面,数字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政协委员、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边国慧表示,要一体化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建成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造园区,促进数字技术在工业、农业、商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广泛运用。
针对“咸阳文旅品牌辨识度与市场辐射力仍需强化”的现状,市政协委员、西安市咸阳商会会长张小鹏建议,要邀请专业品牌策划团队,提炼咸阳文旅核心价值,设计统一的品牌标识与宣传口号,如“中华一统始咸阳”“秦地最胜是咸阳”等,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开展系统宣传推广,打造咸阳文化旅游特色IP,不断提升品牌效应。
场外春意融融,场内激情迸发。从产业协同到生态治理,从数字赋能到文旅融合,委员们的发言既锚定“新质生产力”前沿赛道,又紧扣民生福祉关键诉求;既具前瞻性的思维,又精准务实,成为驱动咸阳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