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油糕串起新春里的烟火与乡愁 2025年02月07日  冯倩楠
蔡和平正在炸油糕 记者 冯倩楠 摄

□ 记者 冯倩楠

春节期间,在延安市黄陵县城内,一款“蔡和平”黄陵油糕、软馍礼盒持续走俏。

这款礼盒出自黄陵油糕、软馍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蔡和平。头发花白、略有驼背、穿着朴素,今年已经70岁的蔡和平因为制作油糕被当地人熟知,大家亲切地叫他“蔡油糕”。

在黄陵县田庄镇龚庄村,蔡和平杂粮食品专业合作社采取“生产基地+农户+工厂+实体店”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解决了周边村组部分农户就业问题,并大量收购当地村民种植的糜子、豆子、杂粮等,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在当地,逢年过节吃油糕、互赠亲友是习俗,尤其在春节期间,更是游子寄托思乡之情、亲朋好友传递新春祝福的热门之选。农历腊月是合作社一年最忙的时候,除了已有的工人,蔡和平还要再雇一批村民,整整忙活一个月,手工制作几千箱油糕以备春节供货。

为啥专门制作售卖黄陵油糕?蔡和平回忆说,20世纪90年代,自家好多亲戚都在外地,经常要给他们带油糕特产,当时还没有长期保存油糕的工艺,拿得少了不够吃、拿得多了又容易坏。“小时候我奶奶和母亲制作油糕时,我经常给她们打下手,14岁就学会做油糕、软馍了,自家做的味道比市场上卖的更好吃。”有祖上几辈做本地油糕、软馍的手艺做后盾,2003年,蔡和平的油糕生意就这么做了起来。

2008年,蔡和平在黄陵县龚庄村成立了蔡和平杂粮食品专业合作社,在村里建了厂房,申办了生产许可证,规范制作流程,建起了油糕生产线。2016年,他又申请了“黄陵油糕”这一地理标志商标。2020年,合作社被评定为首批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黄陵油糕和其他陕北油糕制作流程不一样,黄陵油糕更软一些。”蔡和平说,很多人认为油糕制作简单,其实不然,作为一项“非遗”美食,油糕的制作过程相当讲究,制作黄陵油糕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从和糜子面并发酵、上锅蒸熟、到入模具定型、切片后油炸、再到抽真空包装至少需要两天时间。

为了做出原汁原味的黄陵油糕,蔡和平专门选用了陕北地区营养丰富、生长期较长的软糜子为原材料。“从选料上就比较讲究,糜子不能打农药,也不上化肥,包馍的豆选也是纯天然蛮豆。”蔡和平说,传统的油糕条是在案板上反复揉搓摔打,整体不均匀,为了让油糕片片整齐划一,蔡和平根据月饼模具原理设计出形状相同的油糕模具,将揉搓摔打好的面团装在其中,冷却成型后再倒出,让油糕的形状看起来更为美观。

不光油糕有口皆碑,人品亦然。多年来,在蔡和平的亲自教授下,十里八乡有不少村民都习得了他的油糕手艺,龚庄村及周边几十家农户在他的带动下做起了油糕生意。“在和平的带动下,我们种糜子做油糕,拿这些收入供娃们上学。”龚庄村村民蔡富强说。

为了打开销售渠道,蔡和平先后多次前往北京、南京、郑州等地参加各类展会,油糕获得了十八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博览会后稷奖,蔡和平也成为“中国著名油糕供应商”。

年前,蔡和平收到了2024中国非遗传承人年鉴组委会寄来的荣誉证书,授予他2024中国非遗传承年度代表人物荣誉称号。“希望黄陵油糕的品牌越来越响,让更多人品尝到黄陵特色美食。”蔡和平说。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