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管”的是公平与正义、安全与发展。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白河县市场监管工作坚持立足县域“小市场”,着眼监管为民“大服务”,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全力激发市场活力、维护市场秩序,着力营造于商放心、于民满意的市场环境,保障各类经营主体竞相发展,以高质量的市场监管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着力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坚决做到亲商爱商
白河县自然条件差、发展基础薄弱,外地资本很难招引过来,现有经营主体大都是来自返乡创业的“草根经济”,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夭折”。白河县市场监管局作为行政执法部门,理解商家的生存之艰辛,明白县域发展之艰难,主动靠前服务、创新工作方法,努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坚持转变执法理念。白河县现有各类经营主体1.5万家,这是白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家底”。为了守好这份“家底”,白河县市场监管局坚持把服务县域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服务+监管”“服务+执法”理念贯穿于执法全过程,坚决做到惩教结合、宽严相济,着力构建“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执法模式,努力让经营主体在执法中看到风清气正、在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推行服务执法。坚持执法先服务、执法先普法。强化源头治理,围绕许可、质量、标准、计量、商标、专利、价格、广告等,精准普法到企,教育引导商家自觉守法、合规经营。把每次执法办案过程变为普法教育过程,及时从个案类案中梳理研判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进行预警提醒敦促,预防违法行为发生。科学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对轻微违法行为,综合考虑危害程度,依法免予处罚或从轻、减轻处罚。创新推动协同监管。组织开展“结对子、交朋友、促提升、帮发展、作示范”活动,与毗邻十堰市的市场监管所建立边际互协关系,助力陕鄂边际开放合作示范区建设。采取“许可前主动介入、许可中联合勘验、获证后信息推送”举措,变“审管分离”为“审管联动”,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市场准入和退出,对个体工商户开展分类帮扶,帮助经营主体规范行为、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少走弯路,让商家们充分感觉到市场监管既有“法”的锐度,又有“理”的力度、更有“情”的温度。
二、坚持立足县域发展大局,坚决做到扶商助商
紧紧围绕县域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文化旅游“四大产业链”,帮助企业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品牌化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助推企业品牌建设。指导企业用好“白河木瓜”“白河春燕”等地理标志商标、集体证明商标,助力“白河木瓜”酿出飘香四溢的美酒、藏在大山里的“白河春燕”飞出溪水头、“白河绿松石”再放异彩,推动企业扩大品牌效应和价值。全县已有木瓜经营主体53家,产品种类由当初的10多个发展到60多个,综合产值实现9.2亿元,正在推动制定绿松石地方标准、建立检测实验室,努力叫响“世界瑰宝、白河松石”品牌。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制定发明专利、质量品牌奖补政策,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检察工作站,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进行发明创造,全县累计兑现落实质量品牌奖1070万元,推动红石绿能光伏生产企业5年申请国家专利80余项,黄姜医药产业链主企业永宏生物科技公司改造更新传统技术,年可消纳黄姜5万吨,产值达到5亿元。促进餐饮经济发展。组织开展“放心消费示范店”创建活动,着力培育一批让企业认可、让群众放心的知名小吃和放心餐馆,累计培育出“白河肉糕”“白河凉皮”等知名小吃,形成“和美小院”“幸福小馆”“燕谷居”“三点水”等一批独具“秦楚边城、水色白河”的特色风味餐馆。通过社会筹资200多万元帮助60多家流动摊贩实现集中统一经营,并发展成为“网红餐饮一条街”。
三、时刻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坚决做到安商护商
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全方位扛牢压实属地、主体、主管和监管责任,建立“三书一函”制度,确保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坚持“网格化”管理。创新实施网格化管理,打通市场监管“最后一公里”,将1.5万家经营主体全部纳入117个网格中,夯实县市场监管部门一级、镇市场监管所二级、村市场监管协理员三级网格责任,着力构建“网中有格、格中有责、责任到人、安全到底、履职到位”的网格体系。坚持“差异化”排险。面对要求高、落实难,环节多、推动难,反弹快、巩固难的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监管工作,制定动态性、差异化风险管控清单,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三色管理”模式,建立“六项机制”,搭建“线下+线上——即诉即办”平台,坚持用好“红黑榜”,强化信用风险等级分类管理,严打制假售假,构筑公平竞争环境。对职业打假人投诉举报,按照不让经营者利益受损、不让职业打假人捞到好处、不让监管履职受到质疑“三不原则”,全力为经营主体创造健康向上成长环境。坚持“常态化”督导。组织600多名县镇村三级干部包保督导2400多户经营主体,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安全员3000多名,全力推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防止属地责任、主体责任落空,全县连续5年没有发生“三品一特”安全事故,消费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创建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四、传承弘扬古道经商理念,坚决做到聚商兴商
商道文化蕴含着经营之道、德行之道,是助力企业行稳致远的务实之举。白河县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商道文化的传承培育和发扬光大,既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执法进行严管,又通过润物无声的“软措施”春风化雨,教育引导全县商家依法经营、公平买卖、合规竞争。及时深挖总结。白河县城地处陕鄂两省交界的汉水之畔,自古就有“小汉口”之称,1949年初,仅县城就有300多家商号,他们以“戳记”为商标,遵记“秤平斗满、公平交易、随行就市、童叟无欺”的商业道德做买卖。县城一家名为“胡来娃”的酒楼,坚持23年做好“汉江鱼头”一道菜,如今已经成为白河餐饮界的“老字号”。20年前,只有小学文化的刘和兴走南闯北历经苦难后,返乡创业投资2亿多元,硬是把仓上天宝2000多亩不毛之地变成了4A级旅游景区。市场监管部门在执法监管过程中研究分析,看到他们的成功就来自于白河县百年流传下来诚信经营的商道文化,并从这些商家身上总结出“不怕苦、讲诚信、和为贵”新的白河经商理念。大力弘扬传承。在每个市场监管所成立“小个专”党建指导站,定期组织商家开展党建活动,利用“3·15”“知识产权周”“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周”等大型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引导全县商家大力传承弘扬“不怕苦、讲诚信、和为贵”的经商理念,认真学习浙商“四千精神”,发扬白河“三苦”精神,敢于“闯关东”、勇于“走西口”,通过诚实守信、依法经营,仁中取义、包容博大,不谋违法之利、不取不义之财、不行背信之举,努力当好新时代的“企业家”。
五、强化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坚决做到便商为商
白河县市场监管部门成立8年来,历经多次改革,每次改革都是对执法干部的一次考验。市场监管部门始终秉持“改革”的是机关的机构,“不改”的是监管为民的初心。抓基层强基础。市场监管所管理边界和权限调整后,县镇严格执行镇党委“管人”,县局“管业务”制度,各镇党委、政府主动把市场监管工作纳入全镇中心工作一体谋划推进,从“人、财、物”上全力保障市场监管工作开展,没有因人的变化使事权、法权出现破防现象,全县11个市场监管所仍保持独立实体运行。建行风转作风。注重业务指导和培训,党委每月举办一次“蓝盾大讲堂”,“三长”登台讲政治、话业务,“四比四创”创先进、争一流。创新开展队所、所所、局所“管查融合”执法办案活动,坚持领导苦抓冲在前、干部苦帮战一线、主体苦干图发展,用“三苦”精神洗礼系统行风,培育亲清政商关系,让“大局、责任、协作、价值、前沿、坚持”成为每个执法干部的自觉行动。树品牌展形象。创树“秦楚边城市场红、蓝盾护航争先锋”品牌,教育引导大家不因履职尽责风险高而不敢为、不因人少事多压力大而不愿为、不因改革创新责任重而不想为,着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执法严明、群众满意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