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粮田变“良田” 绘就好“丰景”
——省政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专家协商座谈会侧记
  □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赵婧
  中秋过后,秋意渐浓,陕西省2900余万亩秋粮陆续成熟进入丰收季。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关乎群众利益。9月27日,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围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召开专家协商座谈会,与会委员、专家学者、省级民主党派代表和部分市政协负责同志共同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集智聚力。
  会前,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联合民盟陕西省委会到渭南、榆林实地调研,发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矛盾突出,离逐渐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如何避免出现“建”不管“用”、“用”不管“管”、“管”不管“收”的尴尬局面?与会人员从“建管用”切入,搭建农田建设管理的“四梁八柱”,多措并举加大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
  “我们要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进一步明确省、市、县、镇四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抓实田长制考核,举一反三推进耕地领域突出问题整改。”省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陕西局原局长邹皓建议,应统筹运用大数据、智能检测等信息技术,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并加强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健全补充耕地储备库,严格落实以补定占、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实现年度耕地进出平衡。
  按照国家2035年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任务要求,截至目前,全省还有1932.02万亩的永久基本农田须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压力大,如何破解这一问题?
  省政协常委、铜川市副市长黄牛虎调研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普遍以区县农业农村部门为主体,农田使用者不能直接申报项目,未形成多元化的参与格局,社会主体参与度不高;项目建设门槛低,管理水平和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黄牛虎建议,应通过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大面积流转土地或采取全程托管方式开展粮食种植的经营主体直接申报项目,作为项目的建设主体,探索“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模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破解建设工程分散难题,进一步压实项目法人、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责任,建立健全高效有力的质量检验监督机制,开展常态化质量评估,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达标。
  高标准农田“建”好更要“用”好,离不开抓牢“种粮人”这一核心要素。如何激发主力军的“种粮”动力?
  “我们要提高种粮群众的经济效益,加强粮食奖补工作。”渭南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曹黎明建议,对在粮食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专项奖励,加大对粮食作物的补贴力度,降低农资化肥价格,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种粮户收入,在全社会营造重粮抓粮的浓厚氛围。省政协委员、延安龙果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玲建议,应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和资源,多渠道开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生产协作模式,在政府统一组织、统一查验的基础上,多种经营主体分工协作、互惠互利,以粮食实际产出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打通当前农业向现代化、集中化生产转变的阻点,充分激发各生产经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截至2023年末,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447.41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的42.8%,如何实现“藏粮于地”?
  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陕西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副书记马青奇建议,应广泛推广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种养循环、增施绿色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地力水平,并抓好治理改良工程,把投资重点放到田间,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沙化土地治理改良,把耕地能力提升、农业污染防治和生态改善有机融合,加强耕作层熟土利用,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土壤健康。被称为“沙漠之城”的榆林,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望天田”逐渐变为高产田,但调研组发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农业灌溉用水缺口大等问题,仍是千沟万壑变良田所面临的挑战。
  “节水农业是榆林‘藏粮于技’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以水定地’,补齐关键短板。”榆林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王瑞建议,应加大水资源调配力度,着重改善榆林市南6县的灌溉条件,让水资源能够更好地为农田建设服务。同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使每一滴水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管护机制,一定要形成高标准农田闭环管理。”省政协委员、民盟陕西省委会秘书长蔡敏之建议,应建立高标准农田设施维护管理基金,从土地流转费、土地收益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同时从地方专项财政资金中筹措。此外,积极探索依托大中型灌区基层水管单位开展“建管用”一体化试点,消除灌区用水管理“中梗阻”现象和田间工程管理薄弱环节,从而形成高标准农田项目管理的完整闭环,确保建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让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稳定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