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双减”落地 更要给教师减减负
  □ 记者 李彦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如何不断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持续深化“双减”落地?省政协委员董莺歌、李曼、蔡敏之有话说。
  解决“结构性缺教”问题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2019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但在具体实施中,部分地区和学校仍将减负停留在文件或口头层面,甚至出现越减越重的现象。
  省政协委员、韩城市西庄中学教研室主任董莺歌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很多教师要承担课后服务工作,工作时间和工作量较之前有所增加,加之一些学校存在结构性缺教问题,导致部分教师超负荷工作,个别教师还因此产生了心理问题。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中小学教师工作量与岗位任务统筹协调机制,对教师承担的任务、事项再协调、再优化,防止叠加效应;建立畅通的教师投诉机制,确保教师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和不公平待遇时,可以通过正常渠道进行投诉。”董莺歌建议,引导学校制定科学的教师评价标准,不独以成绩论“英雄”,切实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董莺歌还建议,相关部门应科学解决“结构性缺教”问题,避免出现教师超负荷工作的现象。同时,应保障教师合法休假权利,严禁占用教师双休日和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补课,切实保障教师休假权利;严格落实“三级三类”教师的津贴,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品质的中坚力量和第一要素,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乡村教育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建立乡村教师补贴机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三项行动,加强轮岗交流,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但乡村骨干教师流失、学科教师短缺、教师能力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我省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商洛市委会主委李曼表示。
  针对目前我省乡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李曼建议,应合理调整编制,整合师资力量,提升教师能力,提高教师待遇。
  李曼认为,应根据乡村学校学生情况、学校规模等,按编按需调配教师。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余缺互补、动态管理,同时,不断规范校长、教师流动,制定完善骨干教师“县管校用”体制,确保优秀教师在乡村留得住、用得好。
  “同时做好农村教师培训统筹规划,分层次、分类别科学规划培训工作,明确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组织开展多样性、针对性强的培训活动。”李曼建议,应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模式,推进乡村学校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的提升。
  完善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编制
  随着“双减”政策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音体美、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道德法治教育等备受关注,但受应试教育影响,长期以来这些学科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省政协委员、民盟陕西省委会秘书长蔡敏之认为,学科教师总体编制不足是根本原因。
  “应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和队伍建设,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蔡敏之建议。
  蔡敏之表示,还应进一步优化教师考核和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和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增加对紧缺学科的投入和资源分配。此外,应探索多元化教师队伍模式,采取外聘教师、教师共享等方式,探索多元化教师队伍模式,以满足学校教学需求。
  “加强紧缺学科教师队伍编制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努力,从制定合理的编制标准、加强教师培训和队伍建设、优化考核和评价机制、增加投入和资源分配、探索多元化教师队伍模式等方面入手,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和保障。”蔡敏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