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秦腔悠悠润民心
——西安三意社送戏下乡随行记
  □ 记者 刘凡銆
  “快点来哟!位置不多喽!”6月12日傍晚,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红庄村一片欢腾。随着戏台灯光亮起,村民们三三两两拿着小板凳来“占地方”。
  “清风徐来增凉爽,为遣情丝赏秋霜,花园里边眼界广,胜似那整日守闺房……”随着锣鼓声起,三意社的“看家戏”《火焰驹》火热开场,省政协委员、西安三意社社长侯红琴一亮相,便引发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6月8日至12日,西安三意社为当地群众带来《金沙滩》《杨门女将》《火焰驹》等九部秦腔经典大戏,让村民在家门口乐享戏曲“大餐”。
  作为声扬西北的百年剧社,三意社历史上就是西安最上座的班社之一。进入新时代,三意社一如既往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在社长侯红琴的带领下,持续开展基层惠民演出,年演出场次达300余场。今年以来,三意社已在西安、天水、渭南、宝鸡、白银、固原等地演出121场,线上线下观看逾千万人次。
  能在家门口看上一场秦腔大戏,对于红庄村村民来说,是一件异常开心的事。在得知三意社即将来村演出的消息后,村民们个个翘首以盼,对于他们来说,秦腔是几辈人共同的家乡记忆。
  “无论是老生的苍凉悲壮、小生的清悦脱俗,还是老旦的浑厚圆润,都会让我心生感动,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在戏场下跑来跑去看热闹。”村民王立说,为了看三意社演出,他特意从外地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听秦腔是我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演出前三天,三意社工作人员便来到村里装台,在服装造型、剧情场景等方面不断推敲打磨,使其更贴合当地村民的审美偏好,并在舞美设计上融入LED大屏幕、数字媒体、投影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将演出内容同步直播。
  “三意社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剧社,能够得到群众一如既往的喜爱和支持是我们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运。”侯红琴说,演员们在演出的几天里和村民们同吃同住,积累了深厚感情。尽管村庄位置偏远、条件艰苦,但大家一声怨言也没有,每个人都满怀激情投入其中,希望用完美的状态、精湛的表演回馈村民的热情。
  演出期间,有热心的村民时常来到演出后台,给演员们送来农货特产,晚上气温骤降时,还送来军大衣御寒,并亲切地吆喝大家去家里吃“暖锅”,把家里最好的被褥拿出来给大家用,这些点滴的温暖被演员们铭记于心。
  “正是因为有大家的支持,三意社才能走得这么远。我们一定会拿出十二分的精气神,将最精彩的演出奉献给每一位喜爱我们的戏迷朋友。”说起此次演出,三意社副总经理杨升娟很是感慨。在杨升娟看来,戏在民间,除了戏台,最重要的就是观众。百姓的喜爱是戏曲传承发展最肥沃的土壤,把高质量、正能量的秦腔剧目带到百姓身边,为群众诠释好剧中人物、带来片刻欢愉,就是艺术的真谛。
  “秦腔就是我的生命,支撑我坚持至今的无非‘热爱’两字。”候场时,今年55岁的老演员李小卫一边整理戏装,一边熟悉台词,力争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台下观众。从艺近50年来,经验颇丰的他将每一次演出都视为第一次。“每到一处,面对的观众不同,所以每一场演出都要尽力去做好,我想在群众心中留下关于秦腔的美好回忆。”他说。
  扮相俏丽、表演炽烈、唱腔酣畅……三意社的青年新秀演员齐家乐一挥袖,台步轻盈如燕;一开嗓,唱腔婉转清扬,娴熟的表演把村民们带入《生死牌》跌宕起伏的剧情中。
  “演员的价值就是在舞台上体现的。”齐家乐说,秦腔是越学越爱、越演越爱,尤其是秦腔现在受到身边越来越多同龄人的认可,这让她心中激荡起满满的成就感,传承戏曲文化的信念也更加强烈。
  “是乡亲们的掌声和热情支撑我们一路向前,未来,我们希望把秦腔唱到更多地方,惠及更多热爱戏曲的群众!”6月12日晚11点20分,随着一声板胡落下,灯光渐灭,侯红琴带领团队向村民们鞠躬致谢,大幕落下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你们来的这几日,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真舍不得你们走呀”“啥时候还来啊,还想再看你们唱秦腔”……村民们聚集在舞台前,和演员们握手告别,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