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助力民营企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综述之二
  □ 记者 李荣 白瑶 张涵博 殷博华
  李彦伶 实习记者 李济朴 杨小妹
  民营经济是陕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今年一季度,陕西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730.5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47.2%。如何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6月17日至18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在西安召开,聚焦推动民营经济突破发展,与会省政协常委、委员和列席会议的代表踊跃协商建言。
  大家表示,要贯彻落实好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把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聚焦“抓大、扶小、育新”,持续强化经营主体培育,推动法治环境更加公正有序,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环境更加重商爱商、亲商安商,倾情倾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激励民营企业加速转型升级
  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8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20户,2023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4户……这组数据展现了陕西民营经济发展的澎湃活力,挺起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当前,陕西传统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不少,但普遍科技创新能力不够,相比沿海地区,陕西民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谷孟宾说,要想实现民营经济的突破发展,就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谷孟宾建议,要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资金支持方面给予更多政策配套,引导更多股权投资基金投入到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中来,打造陪伴型金融服务模式,激励民营企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民营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列席会议的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范杰认为,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基础薄弱、创新能力和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不强、产业层次不高,主要集中在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等行业,盈利空间有限,对经济发展缺乏带动作用。
  范杰认为,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对民营企业在资金、能耗、用地上的支持,清理拖欠账款,打造更优营商环境;鼓励和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搭建现代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传帮带”辅导平台,支持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西安市委会副主委李建军建议,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完善优质企业孵化育成体系,探索实施“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创业投资”服务模式,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领航型企业的协同创新、配套合作。
  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
  今年以来,陕西常态化举办政企恳谈会,各地同步搭建“早餐会”“晚餐会”“亲商助企日”等形式多样的沟通机制,常态长效为企业解忧纾困。目前,问题办结率、满意率保持在80%、90%以上。
  省政协常委、教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张宗科说,企业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主动参加政企座谈会反映诉求,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利用“陕企通”一站式服务平台,提高便捷化办事效率。
  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主席王宁岗建议,各级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担当作为,以更开放、包容和创新的姿态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同时,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省政协常委、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卓亚表示,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细化政策措施,加大考核力度,真正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大家表示,要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各部门责任分工和协作工作机制,进一步细化各项政策法规操作规定,明确各执法部门权责,避免出现执法空白、执法交叉、执行走偏现象,一视同仁对待民企国有,全面提升执法质效,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培育人才激活民企“造血功能”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作为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成为本次会议关注的热点。
  “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省政协常委、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增林说,当前,部分民营企业存在技能人才缺口,特别是科技类企业,由于技术要求和保密要求较高,对优秀的技能人才更是求贤若渴。但受制于自身实力,民营企业在吸引、培养技能人才方面长期处于劣势。
  贺增林建议,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在个人所得税、职工社保、培训补贴等方面加大对优势民营科技企业吸纳人才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助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省政协常委、省总工会一级巡视员张永乐认为,本土民营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陕西要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发展,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民营企业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
  张永乐建议,要强化龙头企业培育,注重品牌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校企联合、产学研融合等力度,持续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着力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才引育和服务保障工作,不断激发人才活力,赋能企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