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张国柱:“我能做的就是替历史拂尘”
张国柱正在整理自己收藏的文献资料 实习记者 马尤翼 摄

  □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赵婧
  “我这一辈子与收藏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结缘,离不开政协委员那五年啊!”说起在政协当委员的履职经历,今年79岁高龄的张国柱一脸兴奋。
  张国柱曾担任第八届省政协委员,现为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安市收藏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收藏》学术委员会委员,2017年荣获“全国纸品收藏首届十佳人物”称号。
  从空军部队的一名“武将”,变身为从事文物收藏和历史研究的“文人”,张国柱坦言,因酷爱文物和历史,1998年担任省政协委员后就主动提出,希望能到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履职,于是一腔热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藏之于己,展之于世,用之于国。五年在政协的履职经历,带给张国柱的是长达二十余年对文史保护工作的执着坚守。
   “我忘不了那些亲手触碰的历史疤痕”
  5月2日,记者来到张国柱家中,聊起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往事,老人从满满当当的书柜中找出一本旧相册,从其中一张拍摄于2001年的老照片说起:
  “那是我第一次直面历史的伤痕,记忆犹新啊!”张国柱回忆道,那是省政协文史委组织的一次历史文化名城调研,他和调研组一行来到了地处丹凤县棣花古镇的二郎庙。
  二郎庙建于金大安三年,是陕西省现存的唯一金代建筑,全国仅存的三座金代庙宇之一,堪称金代建筑艺术的活化石。但这座庙在上个世纪遭到破坏,当张国柱走进破败的庙宇,伸手触摸到墙上已剩斑驳残迹的壁画时,他深感痛心不已。这是张国柱第一次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以前我只是热衷看历史书籍和收藏文物,但在政协履职期间,在商洛市、丹凤县、商南县等地调研,我多次真实触碰到历史的疤痕。”张国柱动容地说,担任省政协委员期间,自己多次考察历史文化遗迹,感受到它们就像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以往辉煌的历史,吸引着无数后人前来探寻答案。
  在参观商洛市博物馆时,张国柱得知因馆内升级改造面临经费不足难题,他就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回西安后当即给一位热爱收藏的企业老总写了封长信,但没得到回音。张国柱没有作罢又找到一位圈内的收藏家,亲自带他去商洛考察,促成了一尊瓷像文物的置换赞助,帮助博物馆解了燃眉之急。
  在一次次调研中,张国柱切身感受到陕西历史文化的厚重,内心涌动着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信仰之力。
  “一片古陶残片,揭开了唐长安城三彩窑遗址的千古之谜”
  上世纪末,一批原本是建筑工地上的弃物,因一位民间收藏家的慧眼如炬、潜心研究,让一大批唐人留下的珍贵遗物得以重见天日——唐长安城醴泉坊三彩窑址成为1999年陕西省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这位在建筑工地上捡“弃物”的民间收藏家就是张国柱。
  在1998年担任省政协委员时,张国柱结识了同为省政协委员的《收藏》杂志社总编辑杨才玉,以及《收藏》杂志社专家组鉴定专家王长启等一众文史专家学者,随后他加入了陕西省收藏家协会,由此与收藏和研究历史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早年间,张国柱痴迷研究鉴赏陶瓷、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唐代的铅釉陶器,在中国陶瓷史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当时全国考古发现的窑址规模都不大,有考古专家断言,在唐长安城附近应该有大规模的釉陶三彩作坊存在,但这个期待一直未得到实证。
  1999年,张国柱偶然看到邻居从西安西郊老机场工地捡回的一件陶范,他顿时敏锐地联想到,这是否与考古界寻觅多年的唐三彩窑遗物有关联?
  于是,张国柱带着疑问赶到施工现场,在正施工的管道沟边土堆中拣到了大量的俑头、俑身及陶范等残片。其中,有一块很厚的三角形陶片,待回家冲洗干净后,他发现上面印刻有“天宝四载”“祖明”几个字,通过查阅历史年表,判断应该是盛唐遗存之物。
  为了辨别这些残片的真实身份,张国柱历时近一个月,经细致清洗整理、分类拍照、查阅资料、考证研究,提笔撰写了《唐长安城三彩窑址初显端倪》一文。后经多位考古专家现场考察,初步判定烧制唐三彩的窑址就在碎片发现地,即位于原西郊机场北端、唐朝时叫醴泉坊的所在地。
  2004年,张国柱和藏友张向明又在东郊太乙路处发现了另一处唐代窑址,再次引起媒体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这都是国家的,只是暂时由我保管。”
  戎装在身三十多年,张国柱十分热衷红色收藏。在他看来,红色藏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边收藏、边研究、边写作,张国柱乐此不疲,先后在20余种报刊上刊发100余篇鉴藏文章,撰写、编辑出版了《藏海拾贝》《尘封的红色经典(上、下)》等著作,厘清了迄今存世的各种早期《毛泽东自传》版本。
  为更好发挥藏品社会效益,张国柱还经常举办唐三彩窑遗物展,举办庆祝建党、抗战胜利、营区历史百年变迁等红色展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在一次举办唐长安三彩窑遗物展览时,一位从外地慕名而来的人想高价收购张国柱的展品,被他婉言谢绝。
  “展出是为了唤醒国人保护文物的意识。这些文物都是国家的,只是暂时由我保管。我的展品绝不拍卖!”这是张国柱一直以来的坚守。他说,未来会等到合适的时机,将收藏文物捐给国家。
  拒绝高价出让,不求经济回报,张国柱说,自己虽然离开政协已久,但内心已种下对文史保护的“根”,这是一辈子的事。
  2020年4月,得知省政协要成立文史馆,张国柱立即在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发起捐赠倡议,自己率先行动,捐赠了全国政协成立初期文献、陕西历史研究著作等共计16册(套),成为向省政协文史馆捐赠的第一人。
  “希望这些文献进一步丰富省政协文史资料馆藏,让更多人了解政协、了解陕西。”张国柱说,作为曾经的一名省政协委员,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事。他不仅先后三次向省政协文史馆捐赠珍贵文献史料,还积极动员省、市收藏家协会会员,主动联系已故政协委员亲属和省外陕西籍人士共同捐赠。目前,他正在整理准备下一批要捐赠的史料和实物。
  “我能做的就是替历史拂尘,只有擦亮这些历史遗珠,后人才能在新的坐标点上继续探寻历史的印记,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张国柱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