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省政协人资环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陕西建设”调研专题报道
深化生态治理 建设“绿色陕西”
  □ 实习记者 李济朴 记者 李荣
  春去夏来,五月的铜川绿草如茵,生机盎然。
  铜川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曾因污染严重,一度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现如今,“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全国践行生态文明发展优秀城市”等称号成了铜川新标签。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区域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5月9日至10日,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陕西建设”在铜川开展调研。
  “目前主要种植什么?收成怎样?”“坡改田后种植的庄稼长势好不好?”……在宜君县湫沟村新修的一块梯田上,委员们详细了解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宜君县2024年清河项目建设情况。
  宜君县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土壤保持和水分拦蓄功能不足,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十四五”以来,铜川市大力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2021年至2023年,全市共实施14个项目,建设旱作梯田8.7万亩。其中,宜君县实施了7个项目,建设旱作梯田4.37万亩,通过集中连片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呈现“双下降”态势,水土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昔日的“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三保田”。今年,铜川市在耀州区和宜君县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旱作梯田1.25万亩。
  “现代特色农业对带动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冯永强委员建议,要加快有机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转变传统蔬菜种植技术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要加强惠农政策的落地,完善有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深化与各类销售平台的对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宜君核桃、铜川大樱桃、铜川苹果等是铜川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地理标志产品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张虹常委建议,应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地理标志特征的优势农产品,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与科学管理理念,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品质。应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激励更多企业及农户参与地理标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为农业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生态保护,制度先行。近年来,铜川市不断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2023年,铜川市优良天数290天,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95位,同比前进16位,居汾渭平原15市区和关中7市区“双第一”。
  作为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之一,铜川市抢抓机遇,在全省率先建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大数据管理平台”和覆盖重点区域的自动监测监控网络,网格化监管“红旗模式”在全省推广。
  近年来,玉华宫国家森林公园严格落实生态保护长效工作机制,推动生态保护地健康发展,监测和记录野生动物活动情况,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加强森林抚育、植树造林等工作,提升园内森林覆盖率。目前,园内森林覆盖率达95.6%,植物种类多达1000余种,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库”。
  “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核算体系是科技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王宇恒委员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科学布局生态碳汇监测网络,依据不同生态功能区域和植被类型的特性,构建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功能完备、管理规范的省级生态基础设施,切实完善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体系,建立省级碳汇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提升我省碳汇评估水平。
  委员们建议,要坚定不移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动能源结构、供热结构、产业结构及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做好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排查和整治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持续开展利剑执法行动,加大生态环境法治意识普及力度,提高执法监管效率,加强企业依法治污、守法排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