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李涛:以传承创新绽放张氏风筝的手造之美
  □ 实习记者 李济朴 记者 殷博华
  阳春三月,正是放风筝、踏青赏景、亲近大自然的最佳时节。
  带着对可动风筝的好奇,4月10日,记者来到西安市莲湖区张氏动态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涛的家中,只见墙上挂满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风筝,有“七品芝麻官”在吹胡子转眼睛,有“乌龟”爬行,还有“人”策马奔腾……因为与机械原理结合,这些风筝似乎都“活”了起来。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闲暇时就会去新城广场看放风筝。”李涛说,那时候没有卖风筝的,大家玩的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风筝。从小喜好手工制作和绘画的李涛,随即对制作风筝产生了浓厚兴趣。
  经过研读风筝制作的相关书籍,借鉴其他优秀作品的设计元素,李涛用家中的竹帘制作出自己的第一只蝴蝶风筝。在新城广场首次放飞时,这只风筝的飞行高度引起了老艺人的注意和赞赏。
  这次成功的经历,激发了李涛对风筝制作的热情。于是,他开始钻研风筝制作技艺,并主动与老艺人交流心得。在老艺人的推荐下,他成为西安市风筝协会会员,有了与老艺人结伴外出、参加各种风筝活动和相关赛事的机会。
  “师徒之情,源于互相欣赏。”经人介绍,2019年,李涛在西安群众艺术馆正式拜张氏动态风筝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天伟为师,成为张天伟的关门弟子。在此之前,李涛已在全国传统风筝领域崭露头角,其作品制作精细,特别是他制作的“盘鹰”,深受“圈”内风筝爱好者好评,两人的师徒缘分由此开启。
  “动态风筝是基于传统风筝制作原理,表现得更为立体和生动。”李涛说,动态风筝中包含了机械原理,通过推拉杆、齿轮和风车等装置的巧妙运用,使风筝的某些部位可以动起来,这一创新之作出自师父张天伟之手,他的龙头风筝曾在潍坊风筝节上备受瞩目,被一位加拿大收藏家购买,并被当地邮政部门选为邮票图案。
  “与传统风筝相比,动态风筝难以被复制的原因是其复杂和繁琐的制作过程。”谈及动态风筝的独特性,李涛表示,虽经30多年发展,全国还鲜有动态风筝的仿造品出现,究其原因,则是动态风筝上的每个零件都需要手工精心制作,其中所蕴含的耐心和技艺可见一斑。
  “扎制、裱糊、绘画、放飞被称为风筝制作的四艺。”李涛说,作为一名手艺人,他深知手艺的重要性,并坚信爱好是一切灵感的源泉。
  拜师后,李涛投入到动态风筝独特的机械构造原理的学习中。
  “尽管放风筝深受大众喜爱,然而风筝制作手艺传承困难。”李涛表示,与字画等艺术品相比,风筝的制作材料如竹、木、布易受损,特别是绢质材料,在三四年内可能发生糟化现象,而竹子每隔十年就会老化,直至无法使用。风筝材料的特性导致风筝本身难以传承。此外,尽管风筝制作技艺有文化价值,但由于学习过程困难且枯燥,很少有人愿学。
  作为张氏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涛积极投身非遗文化活动和展览,致力于将张氏风筝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展现给更广泛的群体。
  “将传统故事融入风筝制作,助力文化传播。”李涛说,将传统故事情节融入动态风筝,可以让人们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领略到文化内涵,实现思想和身心的双重愉悦。近年来,李涛的创作成果丰硕,相继推出“三打白骨精”“小丑踩皮球”等动态风筝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工艺精湛,更富文化内涵,深受大众喜爱。
  对于风筝制作这门技艺,李涛认为,风筝制作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张氏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创新,为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