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党红妮:扎根特殊教育 守护“折翼天使”
党红妮和学生们在课间讨论交流  受访者供图

  □ 记者 刘凡銆
  她用特别的爱,守护“折翼的天使”,默默坚守三尺讲台,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以爱唤爱,以智启智;她潜心钻研教学,用专业专注促进特殊学生适性发展,让一批批学生回归主流、回馈社会,以特殊教育之暖,驱散残障之寒。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不管残疾程度轻重,都享有平等的尊严和受教育的权利。”在党红妮看来,爱是最好的教育,让残障孩子的人生拥有能够出彩的机会,是特殊教育老师的追求与责任。
  1999年,党红妮进入商洛市特殊教育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扛起了班主任的担子。面对生活在残缺世界的孩子们,她感到一切都是那么难——和孩子们说话,他们听不到;和孩子们打手语,他们看不懂。
  “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最终让我留了下来。”党红妮说,希望通过倾注更多的爱,为孩子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党红妮向其他特教老师取经,收集特教书籍,探索特殊教育教学方法。她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特殊教育是“慢”艺术,是有温度的教育,带领学生们洗脸、穿袜子、系鞋带,教他们学知识、学生活、学技能。
  在学生眼里,党红妮是老师,是医生,还是妈妈。学生生病,她第一时间带学生看病求医、抽血化验,日夜守护直到康复;有的学生腿脚不便,她带着学生做康复训练,搀扶着学生上下楼;有的学生家庭贫困,她联系爱心人士寻求资助,竭尽所能地为孩子们提供生活保障……
  “特殊学生就像是七色花瓣,习惯、性格、智力、能力都有差异。”为了帮助特殊孩子更好更快回归主流社会,党红妮针对不同孩子量身定做教育方案,坚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开展个别化训练。
  学生小新是一名自闭症儿童,党红妮查阅了大量资料,加入网络社群调查研究,发现“编写社交故事”的教育方法适合小新,并根据小新的日常生活经历,去编写、设计不同故事,将生活情景在课堂中再现。
  通过对小新的关注,党红妮发现,小新对色彩很感兴趣——只要给他一张纸、一支笔,他就能立刻安静下来,忘情地画上许久。于是,党红妮为小新报名参加了书画兴趣小组,继续培养小新的特长。
  令党红妮欣慰的是,在绘画过程中,小新逐渐开始用“老师,红色”等词语表达诉求。这些色彩绚丽、充满想象的画作,还被学校选送参加了省级展览。
  在党红妮的主导下,学校相继开设了以掐丝珐琅画、水钻贴画、刺绣等为主的手工课,以缝鞋垫、家政、理发等为主的劳动技能课程,以洗车、种植、通用技术等为主的职业教育课……同时,她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研学与社会实践,回访残障孩子,帮助他们自主创业。
  目前,党红妮教过的学生有的进入更高学府深造,有的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缝纫、首饰加工、家具安装等工作,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陆续有200余名学生融入了社会大家庭。
  这些年,党红妮先后荣获第九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残疾人文化工作者等荣誉,对她而言,这些荣誉是鼓励也是鞭策。在继续帮扶残障孩子的同时,党红妮致力于培养青年教师,在省内外做师德讲座20余次,为教师作专业培训10余次,将所得所获悉心传授给年轻教师,期待有更多人加入守护残障孩子的队列。
  “有哲学家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呼唤另一朵云。”党红妮说:“我愿意永远做那棵树、那朵云,为残障孩子守候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