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棉絮画非遗传承人许辉:“在‘守艺’中不断创新”
许辉展示创作的棉絮画作品《金龙纳福》

  □ 记者 李彦伶 文/图
  一把镊子、一瓶乳胶、一朵朵五颜六色的棉花团,双手上下翻转层层粘贴,一幅幅立体生动的棉絮画渐渐成形,这就是陕派棉絮画第四代传承人许辉的棉絮画世界。
  棉絮画以棉絮为主要原材料作画,其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据说,那时棉花产区的人们在劳作之余将棉花染色,通过技法诠释出不同风格的中国传统画作,因其“远看似画,近看似雕”,被誉为“中国立体画”。
  1988年,高中毕业的许辉因喜欢棉絮画进入一家公司的工艺部工作。经过多年摸索,她将油画、水粉画等画种与棉花结合,形成了新的风格。她以纱为背景,创作出唯美的双面纱影棉絮画。
  2月19日,记者走进位于西安市莲湖区恒天国际城的许辉工作室,一幅题为《春》的棉絮画令人眼前一亮。
  许辉指着作品《春》中的樱花说,以往传统的技法,要先用纸剪出形状,再将棉花粘在纸片上,然后一个一个花瓣去做,再组成花朵,如此制作下来,花朵会显得非常厚重。她创新技艺,用棉花搓成线,然后以线去做骨架,再用棉花做花瓣,最后制作成花朵,整朵花全部是用棉花制作的,因此看上去十分轻盈、柔美。创作作品《春》时,她就采用了这种技法。
  “棉絮画要生存就必须创新,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许辉说,受刺绣双面绣的启发,她创作出一种新的棉絮画形式——纱影棉絮画,即以纱为背景,在正反面制作两幅作品。
  凭借这项创新技艺,2016年,许辉创作的棉絮画作品《春》摘得中国国际拼布邀请赛小物类最佳设计奖。
  竹林摇曳,小径通幽,雀跃枝头……走进创作室,一面高约2.4米、宽约3米的棉絮画格外吸引眼球。这是许辉历时4年,以工作室墙壁为载体创作的棉絮画壁画新品类。
  作为一名传承人,为了让非遗更好地“活起来”,许辉坚持在传承中探索创新。
  南疆盛产长绒棉。为助力当地群众致富,2020年1月,新疆石河子大学的两名大学生跨越近2700公里,带着新疆长绒棉来到西安,专程向许辉学习棉絮画。经过3天紧张学习,她们共同完成了棉絮画作品《赛里木湖》。
  临行前,名叫赵欣欣的大学生激动地表示,开学后要去南疆实习,届时将把学到的棉絮画技艺传授给那里的孩子们,此外,还想用棉絮画技艺助力当地棉农增收。
  “许老师,我们做的棉絮画漂亮吗?”1月24日,西安市长安区第四小学的孩子们举着完成的棉絮画欢喜雀跃。多年来,许辉坚持把棉絮画送进课堂、社区,让更多人感受到棉絮画之美。
  2月13日,大年初四。在第41届“延安过大年”暨2024年春节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现场,许辉制作的《金龙纳福》引得游客驻足点赞。
  采访中,许辉告诉记者,目前正忙着为广州一家服装企业作棉絮画服饰设计,期待棉絮作品走向服装周、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守艺’中不断创新,才能走得长远。”许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