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委员建言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持久战
  □ 首席记者 李荣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治理大气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省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省空气质量呈现稳中向好趋势。特别是今年以来,我省更是以最大决心、最严举措、最强力度下硬茬聚焦大气污染严重的关中地区,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我省一直在下大力气治理大气污染,但成效并不稳固,与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较大的兄弟省份相比还有差距。”多年来,省政协委员、陕西至善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志博一直致力于环保工作。结合多年实践经验,他说,随着我省大气污染防治逐步进入深水区,治理难度不断加大,相较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我省在监测体系建设、精细化管控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叠加不利地形和气象条件影响,关中地区西安、咸阳、渭南三市空气质量排名长期位居全国重点城市倒数行列,空气质量改善压力较大。
  乔志博直言,虽然近年来国家组织大批科技力量针对重点区域城市大气污染防控工作开展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具体落实层面,由于不同区县之间污染特征差异较大,市一级技术团队人员、精力有限,对基层大气污染管控工作并未形成有效支撑,目前我省部分区县环境管理部门仍面临本地污染成因不清、管控方向不明等问题,加之监测能力建设不足,管控手段不精准,基层管理部门在工作中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与技术支持,较难实现真正的精细化管控,大气污染管控“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
  “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已步入深水区,一些制约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重难点问题,如煤化工企业VOC治理、涉VOC企业集群治理能力提升、移动源管控、冬季生物质散烧等问题逐渐凸显,成为阻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有效提升的主要因素。”今年省两会上,乔志博在《关于持续加强我省大气污染防控工作的提案》中建议,加强基层污染防治科技支撑,持续开展“一区(县)一策”工作,综合运用多种立体监测及信息化手段,真正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加强基础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管控精准度,在大气污染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强激光雷达组网、组分站、走航监测等监测能力建设,提高污染物的立体观测、组分观测与溯源分析能力。
  在开展污染源专项治理方面,乔志博建议,针对煤化工企业VOC治理问题,开展“一厂一策”工作;针对全生产流程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重难点技术问题,推动各级科研机构、环保公司开展先进治理与管控技术研发,共建产学研用模式,为实现煤化工企业切实减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今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印发了《陕西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关中城市群2023-2024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方案》,建立了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进一步改善秋冬季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据了解,2023-2024年秋冬季,我省以颗粒物污染排放源为核心,重点围绕散煤治理、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生物质禁燃禁烧等工作开展联合专项督导检查和交叉执法检查行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由“三市一区”大气专项办牵头,“三市一区”发改、公安、生态环境、住建、城管、市场监管部门在开展自主排查的基础上,分工负责、协同推进,为改善秋冬季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提供保障。
  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胡世军介绍,今年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统筹全省生态环境执法队伍,集中优势力量着力推动解决重点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交叉执法+部门联动+科技手段”的方式精准狙击问题,有力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
  截至11月15日,我省共出动执法人员8244人次,检查关中7市(区)企业(点位)7548家。对检查发现的环境问题,要求立行立改的1538个,要求限期整改的4636个,停产整改的1个,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的1个,移交相关市(区)生态环境部门依法查处督办整改的990个,移交职能部门、监管部门依法查处的119个。
  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在加强基础监测能力建设方面,目前,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等5个市开展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编制高分辨率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开展颗粒物来源解析、重污染成因分析,持续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形成大气综合解决方案,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
  “大气污染防控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必须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协调联动。”乔志博说,蓝天保卫战需要全社会一起参与,只有主动践行,才能形成更大的力量,共同让蓝天白云成为三秦大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