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省政协医卫体委“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专题调研报道
向美而行 以美育人
  □ 记者 殷博华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21日至24日,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就“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议题到渭南市和咸阳市开展专题调研,为推动我省学校美育工作发展聚合力、出实招。
  调研组来到渭南市临渭区人民街西安路小学时,正赶上学校合唱团在排练歌曲《半生雪》(学生版)。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高低音配合默契,独唱与齐唱相互穿插,引得调研组连连称赞。
  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学校美育工作在政策体系、育人导向、教学成效、条件保障等各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相比德智体劳其他“四育”,中小学美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美育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是跨越多部门、多系统的育人工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发展,首先要提高学校对美育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张小宁说,学校在配齐配足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的同时,应自觉将美育理念贯穿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环节,促进“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张小宁建议,市县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大对美育工作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力度,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采用询问摸底的方式,根据学生喜好和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增设美育特色课程、艺术鉴赏活动、艺术社团等,为学生打造一个发展个性、展示特长的平台。同时,主动邀请专业艺术团队到学校进行交流活动,走进课堂开展相关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艺术魅力,提高学校美育工作质效。
  “在美育课程的打造上,应进一步丰富非遗文化课程种类。”调研组专家、西安市高新区第二十八小学教科研中心主任张敏仓发现,学校的非遗课程大多以剪纸、戏曲、陶泥为主,建议增设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合阳面花等当地非遗文化课程,让学生在了解家乡民风民俗的同时,提高创造力和审美力。
  调研组发现,当前还存在美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不强等问题。
  “美育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环节,正确的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省政协委员、渭南市合阳中学校长乐兴贵说,应尽快构建一套完善的美育评价体系。
  乐兴贵建议,教育部门应把学生学习美育课程、参与各类社团和实践活动情况统一纳入学业要求,并将艺术类课程纳入中小学学生能力测试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美育评价应包括对教师、学生、内容、方法以及效果等多方面的评价,努力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美育评价体系。
  调研组专家、渭南市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邓涛最关心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他认为,师资力量是开展美育教学的基础,解决师资问题迫在眉睫。
  邓涛发现,部分学校的音乐、美术教师工作量较大,常规教学课时在16节以上,还要承担社团和艺术活动的指导任务,乡镇中小学普遍存在艺术教师身兼数职的现象。
  邓涛建议,政府应为中小学建立一套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老师的师资补充机制,在教师编制上给予政策倾斜,并鼓励各市县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建立教师定向和委托培养奖补机制,做好教师各项保障工作。此外,还可以采用返聘和外聘的形式,让一些专业素质强、教学水平高的退休教师重回校园,把社会专业团队请进校园,多渠道解决美育教师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