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筑巢引凤聚才引才 厚植沃土育才留才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侧记
  □ 本报报道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11月7日至8日,在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与会省政协常委、委员和列席会议的代表聚焦“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主题,就聚才、引才、育才、留才积极建言献策。
  “为什么江浙沪一带人才资源集聚、科技发展领先、技术创新能力强?”省政协常委、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邢可利建议,要在人才政策吸引力上再做文章,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再下功夫。
  “与东南沿海省份相比,我省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人才一边引入一边外流现象。”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李晖说,一些“看上去很美”的人才引育政策还需要创新方法手段,更好地全方位落实。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留住人才既需要“硬实力”引导,更需要“软环境”保障。
  被誉为“最强风投城市”的合肥,不仅坐拥长鑫存储、晶合等一众半导体龙头企业,还牵手比亚迪、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这些企业不仅留得住本地人才,还吸引了外地人才。省政协常委、西安通飞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辉在分析了“合肥模式”科创逻辑后认为,让企业和人才留得住、发展好,就是好的营商环境。
  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王晓驰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敢立敢破、破立并举,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服务能力,打造良好创新生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遇,让人才愿意留下来。
  “要留住人才,还需要优化住房、医疗、教育等‘软环境’。”住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兴正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乔伟建议,要在贷款扶持、税收减免、职称评定、奖励补贴等方面健全政策体系,解除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专注搞发展。
  省政协常委、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赵黎明建议,加快完善在陕的国家实验基地体系,以实验基地为支撑,广泛招贤纳士,充实人才队伍,让人才发挥应有价值。
  省政协常委、商洛市政协副主席夏启宗认为,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应重点向基层一线倾斜。他建议,应加大基层财政支持力度,完善人才招引政策,采用人才下沉基层、人才定向培养等方式,把人才力量用在最前线。
  “中小企业更需要把迅速转化科技成果作为挺进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省政协委员、陕西至善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志博建议,应搭建平台,推动更多中小企业与高校建立技术攻关合作机制,让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化。为此,一方面要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做技术指导,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部专业支持;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抢抓未来发展主动权,配套实施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奖励措施,激发青年人才的干事热情。
  “激发‘双创’活力,要明确谁来创新、为谁创新、如何创新。”省政协常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韩文霆认为,要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扭转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真正让科技人才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研发中去。
  “要加快本土一线工人的技能和素质培养。”省政协常委、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鲍崇高说,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企业频频出现“招工难”,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存在落差。他建议,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能工巧匠。
  就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永乐建议,应加大对技术工人发明创造的奖励力度,引导技术工人多出成绩、多做突破。
  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国良建议,设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提高稀缺人才待遇,采用外引内培模式,多渠道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核心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
  (记者 殷博华 满淑涵 刘凡銆 赵婧 实习记者 秦瑶 马尤翼 李济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