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聚焦“细小微”情牵“大民生”
——委员工作室“阎良实践”启示
  □ 首席记者 李荣 实习记者 秦瑶
  创建委员工作室,是我省各级政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主动适应新时代人民政协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有效延伸履职触角的一项创新性工作。
  西安市阎良区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以来,着眼于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政协工作向一线拓展,探索推进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形成了极富特色的“阎良实践”。如今,16个覆盖全区、各具特色的委员工作室,有效打通了政协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筑起政协委员与各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7月22日,记者走进阎良区,实地探访区政协创新机制破解薄弱、完善制度优化服务,扎实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的创新之举。
  “政协慧”架起群众“连心桥”
  “要学习这里的好经验、好做法,争取找到适合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7月22日,在阎良区关山街道“政协慧·协商服务中心”,前来参观学习经验的鄠邑区政协一行对“阎良实践”给予点赞。
  “我们先后迎来很多兄弟单位来参观,虽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人民政协工作新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许多需要总结和提高的地方。”关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组长余巧丽说,“政协慧·协商服务中心”是区政协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倾力打造的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
  走进二楼“多商量”会客厅,墙上的四句话格外醒目:做对党忠诚的老实人、做参政议政的内行人、做区域发展的领跑人、做凝聚共识的有心人。余巧丽解释道:“这是区政协对委员提出的要求,也是联络组的四项制度。”
  委员有担当,政协有力量。为充分激发委员履职活力,让委员知情明政精准建言,关山街道凡召开涉及民生话题的会议都主动邀请辖区6名政协委员参加。着眼强化委员履职尽责,阎良区政协对委员履职实行积分制管理,把委员履职情况有形化、常态化、分值化,激励委员主动参与政协活动,给委员搭建“多商量”履职平台。
  何为“多商量”平台?余巧丽介绍,主要围绕街道的工作重点、群众反映的难点、社会出现的热点,将问题收集起来,及时反馈到党委、政府职能部门予以解决。此外,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收集起来,邀请职能部门与群众面对面“商量”解决问题,今年已开展了6次这样的活动,效果很好。
  如今,“多商量”会客厅每周召开议事协商会已常态化,听取群众诉求,推动解决群众身边难事。如王海霞委员通过“多商量”平台,快速推动校园周边破损道路及时完成改造提升,赢得学生、家长和校方的广泛好评。
  委员们还通过“多商量”平台收集民生诉求,积极担当作为。如谭海军委员带头倡议其他政协委员、爱心企业为北樊村捐款捐物14.2万元,为村上建设运动场地;张行委员以自家农业园区为阵地开设“甜蜜课堂”,向有需求群众传授甜瓜种植技术,先后举办8期讲座,惠及群众400多人,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作为政协委员,就要尽心为群众办实事,通过政协履职平台把民声反映上去,力促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朱红利委员说。
  彰显“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价值追求,阎良区政协引导委员把“人民”二字镌刻于心中,把根厚植于群众之中。关山街道在协商民主实践中,通过深化“政协慧”建设,打通了委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让委员工作室成为群众“暖心室”
  徜徉在阎良区凤凰路,一块写着“凤凰路街道委员工作室”的牌子吸引众人眼球,让路过群众一眼就能看见。
  “委员工作室就要建在群众都能找得到、进得来的地方。”凤凰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丁拓说,近年来,凤凰路街道把政协工作贯穿街道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通过搭建社区委员工作室、“党建小屋+政协委员”、思行学校委员履职提升阵地、“网格员+政协委员”工作法等平台,不断拓展履职功能,向下延伸服务触角,打通履职“最后一公里”。
  群众需求在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为发挥好委员职业所长和界别优势,凤凰路街道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将39个网格、39名网格员、22名政协委员进行结对,通过下基层、进社区、入网格走访调研,促进了断垣村安置区项目、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民生实事工程建设完成。
  打榜亮绩,争当街道“实干绩优之星”。代力委员协调处理老旧小区改造事宜,为居民解决供水、供暖、排水等遗留问题;宋国良委员通过走访沿街商铺,积极协调解决西闸口长期占道经营问题,促进旧市场改造搬迁、还路于民,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张勇、陈涛等委员积极参加“向企业问需”活动,走进困难企业,上门宣传惠企政策,帮忙代办事项,搭建银企桥梁,用心用情服务企业。
  聚焦“细小微”,委员们通过委员工作室积极为民解难题,情牵“大民生”。
  “我们搭建这个平台,主要是通过网格员和政协委员一起来提升工作质效,让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让委员履职空间和时间有更多发挥余地。”丁拓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提升委员工作作风和能力,搭建更好的平台,创新委员履职形式,更好地为辖区群众服务。
  在协商为民中融入群众生活
  镶嵌于阎良区的委员工作室,以点带面,把委员所能与群众所需有效对接起来,在问需于民、协商于民和服务于民中广泛凝聚发展共识。
  “委员工作室建设工作要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和区域重点任务,在推动委员工作室发挥相互贯通、双向发力作用上再下功夫,在推动委员工作室高质量服务、委员高质量履职上再下功夫,持续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阎良区政协主席樊增文寄语委员们,“要坚持思想与行动‘双提升’、建设与使用‘并重’、形式与内容‘统一’、总结与探索‘共推’,持续做好委员工作室建设运行工作。”
  目标与方向清晰,才能事半功倍。
  如何从源头上解决委员工作室怎么建、怎么干的问题?阎良区政协通过建立主席会议成员分管专委会,专委会联系界别、指导委员工作室建设工作机制,立足基层政协职能,规范委员工作室职责,明确功能定位,形成了“主席会议成员-专委会-小组召集人-委员工作室”的组织架构,确保委员工作室成为委员能力提升的“加油站”、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反映民意的“直通车”、助力发展的“主阵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阎良区政协从探索建设委员工作室伊始,就明确提出不搞“一刀切”,要结合区域、界别实际,突出界别特点、区域特色,打造亮点,做到“一室一特色一品牌”的具体工作要求,不断激发委员工作室活力、凸显委员工作室特质。
  如把经济界、工商界委员工作室建在产业园区,把科学技术界委员工作室建在研发企业员工聚集居住的社区,把农业界委员工作室建在农业合作社边上等,这些做法极大方便了委员直接联系界别群众。凤凰路委员工作室利用街道每周定期召开“思行合一”恳谈会,邀请驻室委员当嘉宾,听意见、作点评、提建议,引导委员参与基层治理等工作;民革阎良支部依托民主党派委员工作室开展参政议政等活动成效显著,被民革中央授予优秀基层支部荣誉称号。
  截至目前,按照“六有五健全”标准,阎良区政协已建成8个区域性委员工作室、7个界别委员工作室和1个民主党派委员工作室,在全省率先实现街道一级委员工作室全覆盖。
  “久久为功,坚持就会有新经验。”樊增文说。
  委员工作室的创建,为委员履职尽责提供了平台,为群众反映诉求提供了近在身边的渠道。如今在阎良区,178名区政协委员分布在各个委员工作室,一个个委员工作室犹如架起一座座“连心桥”,嵌入城乡之中,融入群众生活,扩大了群众对政协工作的知晓面,拓宽了收集社情民意的渠道,让群众深感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