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华英委员:在爱鸟护鸟路上继续前行
华英委员 受访者供图

  □ 记者 谢昊天 康斌
  “每天大清早都能看见几只朱鹮在自家门前的鱼塘里捉鱼吃。”洋县政协委员、洋县朱鹮爱鸟协会会长华英指着天空中翱翔的朱鹮说。
  洋县草坝村是国宝朱鹮的夜宿地、繁殖地和重点觅食地之一,华英家就在这里。2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方式呵护着一代代朱鹮,留下了一个个动人故事,如今,他已是当地知名的“鸟导”(观鸟导游)。
  上世纪末的一天,一对朱鹮在洋县草坝村一棵老榆树上筑了窝巢,准备繁衍。时任草坝村村委会主任的华英了解一些朱鹮保护知识,便每天一早一晚到树下转一圈,查看有无异常情况。
  “老鹰和蛇是朱鹮的天敌。”华英说,为了保护朱鹮,防止蛇上树攻击朱鹮,自己和村民尝试用塑料膜包裹树干,插入一圈刮胡刀片,以此来阻止蛇上树。同时,华英还制定了“不得修枝、砍伐朱鹮筑巢的树木”“不准打伤朱鹮”“不准在朱鹮巢区附近农田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十不准”村规民约来保护朱鹮。
  在华英和村民的保护下,来草坝村筑巢繁衍的朱鹮以及其他鸟类逐渐多了起来。
  “鸟是人类很好的朋友,要让更多人喜欢鸟,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华英说。
  2006年,华英向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申请成立了洋县朱鹮爱鸟协会,在洋县观察、记录以朱鹮为主体的鸟群种类、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繁殖和栖息分布情况,探索实施保护措施。
  经过多年坚持,华英收集、拍摄了自然状态下的鸟类资料图片30余万张,撰写文字资料30余万字,建成了一套洋县鸟种分布的动态档案,为研究、保护、拯救洋县境内以朱鹮为代表的鸟类提供了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他还积极进学校、进企业开展爱鸟护鸟知识讲座,鼓励身边人参与到爱鸟、护鸟行动中来。
  洋县优越的生态环境使得更多鸟类前来栖息。如何让更多人前来观鸟,带动当地群众致富?一次偶然机会给了华英启发。
  2002年夏天,第23届国际鸟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丁长青教授带领30多位国内外专家来洋县观鸟,并邀请华英作他们的向导。一趟走下来一个多小时,他们看到了40多种鸟。“专家们喜出望外,一位专家对我说,观鸟可以形成一个产业。”华英说,专家的建议让自己萌生了当“鸟导”的想法。
  终于,在2008年,华英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靠着这笔钱建立了“朱鹮人家”观鸟基地,做起了“鸟导”。
  “观鸟基地成立至今已经接待游客10万人次。”通过观鸟基地平台,华英接待国内外专家和爱鸟人士一起跋山涉水,交流护鸟心得,并介绍乡亲们为保护朱鹮、保护生态环境所做的种种努力。
  如今,随着客人越来越多,华英办起了“朱鹮人家”农家乐,为各地观鸟爱好者提供拍鸟、住宿、观光一条龙服务。
  “在洋县想看鸟,找华英准没错。他不仅能让你看到各种鸟,还能给你讲解关于鸟的知识。”草坝村村民张大叔乐呵呵地说。在华英的带动下,草坝村村民爱鸟、护鸟蔚然成风,村民也通过当“鸟导”、开农家乐增加了收入。
  华英多年的努力付出得到了认可,在他家外墙上悬挂着“世界自然基金会观鸟基地”“陕西省野生动植物科普宣传教育基地”“鸟网十佳联络站”“斯巴鲁生态保护奖”等10多个牌匾。
  “只要鸟叫一两声,我就能分辨出鸟的种类。”多年来,华英坚持观察各种鸟的叫声和生活习性,已经和鸟成为了朋友。
  如今,华英每天忙于拍鸟、观鸟、护鸟、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爱鸟者。他说,今后将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和政协委员优势,当好“鸟导”,认真履职尽责,在爱鸟护鸟路上继续前行,唤起更多人群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