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聚智绘就中医药发展新图景
——榆林市政协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把脉开方”
  □ 记者 许鹏 通讯员 张少华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医药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业态发展相对散乱。相关产业隔阂较大、联动不足,缺乏相应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条,特别是人才队伍严重短缺,远远不能满足百姓健康需求。药材种植与粮争地矛盾日益凸显,在目前全国中药材供需两旺的背景下,榆林中药材却面临无地可种的尴尬境地。
  中医药传承困难如何破局?补短板、强弱项,多种问题如何解决?产业创新发展如何实现?今年以来,榆林市政协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紧扣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中医药产业链构建、产业园区建设、企业品牌效益提升等方面,多次开展调研视察,在全面摸清全市产业发展家底的基础上召开了协商座谈会,为榆林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把脉开方”。
  深挖特色优势打响“榆九味”品牌
  今年2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后,榆林市政协立即组织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该领域专家成立调研组,外出考察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市内多个县(市、区)开展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全市中医药材种植业情况和相关产业运营现状。
  在一次次深入实地的调研中,调研组发现,近几年榆林依托本地资源和要素禀赋,在创新发展能级提升、多元产业服务体系培育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化优势。
  目前,榆林全境出产药材多达400余种,今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7.4万亩,产量10.4万吨,相关科研企业18家,中药材加工企业、合作社55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中药材相关从业人员近10万人,中医医疗机构收入占公立医院总收入16.01%,中医药产值达10亿元以上。随着榆林中药材产量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经营模式更加多元、中医基础建设逐步完善、科技支撑持续强化、重点专科建设有序推进,产业经济效益可观。
  “榆九味”中仅子洲黄芪发展较好,其它种类品牌影响力不足,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缓慢。”调研组建议,根据国家耕地非粮化政策和生态功能区定位,研究制定以“榆九味”为重点的中药材中长期发展行动计划,完善产业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一批中药材生态产业示范园区,推动“榆九味”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积极协商建言为产业发展“开方”
  榆林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是什么?在近期榆林市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参会委员一连串“金点子”勾勒出中医药发展新图景。
  “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优质中药材是关键。”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柳鑫建议,要建立健全贯穿中药材种植、中药加工制造、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药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管理、提升技术、保证品质。
  如何让中医药产业发展红利更多的惠及群众?榆林市政协委员牛建生建议:“要着力培育中医药龙头骨干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让当地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就进一步推动榆林中医药产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应全力打造榆林道地中医药全产业链园区,探索发展“三产引二产促一产”的产业新模式,聚焦中国中医药百强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重点企业和项目落户园区。
  陕西广济堂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研总监叶庆忠认为,找准好“药方”,黄芪也能变“黄金”。他建议,对民间的名方和验方进行挖掘和梳理,编写一部榆林《中药名典》,建设一座中医药传承博物馆,传承好榆林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产业离不开科技支撑。”榆林市政协常委、子洲县副县长王小萍建议,要尽快建立集中药材销售、加工、仓储、物流中心和药材集散地于一体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同步建立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促进中药产业信息化发展。
  榆林市发改委社会科科长焦明辉建议,要大力发展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控制与智能化生产水平。
  探寻创新路径助推中医药现代化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才能抢抓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榆林市政协委员、市卫健委副主任王东林说,市卫健委将加快推进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中西医“旗舰”医院和特色重点中医医院,建立区域中医药信息中心、中药制剂配置中心和诊疗基础数据库、临床应用知识库,开展智慧中医和互联网诊疗服务,并与全市各县(市、区)中医院建立医联体,促进优质中医资源下沉。
  “医保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降低了百姓用药负担,但在支付方式上仍有待完善。”榆林市政协常委、榆阳区副区长何莉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加快落实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收付费,促进中西医同效同价。
  中医药产业加速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型升级,对于金融支持的需求急剧增大。市政协委员、农发行榆林分行行长王小军建议,要构建中医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出台相关金融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专项发展资金池,从而提供符合产业发展多层次需求的金融服务。
  开拓创新,关键在人才。“鼓励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研发模式,进一步优化政策机制,筑牢院校培养主阵地,建立健全人才招引与激励机制,加快补齐人才缺口。”陕西广济堂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良建议。
  目前,榆林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协方案”即将出炉,将进一步推动矿山修复与中医药产业深入融合,打造一批中医药生态产业园区,促进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促进中医药与文化、旅游、养老等产业有机融合,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示范基地;加快引育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聚力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