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我省古树生存环境恶化趋势亟待遏制
  □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2022年9月21日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国内5株5000年以上的古树均在陕西省。具体为: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的黄帝手植柏、保生柏和距离黄陵县城20多公里的老君柏,渭南市白水县仓颉庙内的古柏,商洛市洛南县的页山大古柏。
  实地调研发现,由于景区的过度开发,加之近几年极端气候变化,目前陕西省遗存的古树生存环境日趋恶化,有些古木生存空间被新建基础设施挤占,根系生长所需的水分、空气等关键生态因子因毫无节制的铺装、填埋等工程措施而难以保障,已严重影响古树生长的状态。比如在黄帝陵景区,古柏群被回填土深埋超过120厘米,全园被25厘米的混凝土层牢固铺装,预留树池过小,严重影响了古树根系的呼吸,阻隔了水气交换,致使古柏群生长状况在近20年内快速恶化,部分个体趋于濒死,尤其是与中华5000年文明同龄的黄帝手植柏,因深埋和大面积铺装而处于极危状态,如不及时整改救护,有极大的枯死风险。
   为此建议:
  一、成立专家组,对陕西省内古树名木资源的数量、生存状况等情况开展详细的调查、摸排、评估,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一树一策、一树一档”的建档要求提出具体的拯救、保护方案。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陕西省重点古树名木扩繁苗使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各级各类责任主体的职责;加强专业技术指导、现场管护责任落实、管理负责部门职责监督等工作。
  三、管理责任部门要尽快开展整改救护工作。针对铺装面积过大、树盘太小,已经影响树体生长的药王山孙思邈手植柏、黄帝陵景区黄帝手植柏等,应尽快开阔树盘,拆除过大铺装,让古树根系能够正常呼吸、正常生长;对规模较大,由于气候、生产、人流、管护等方面原因,生存状态发生变化的古树群落,责任部门应尽快成立专业团队,认真研究,提出长远管护、复壮方案,并尽快实施。
  四、设立专项资金,加强保护研究。要像重视地下文物、地面古建筑的保护一样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研究,把古树名木与景区、名人、历史、地理、生态、制度等人文自然变迁结合起来研究。
  五、制定保护规划,明确技术标准。对各类古树名木要按地区、生境、类别提前做出保护规划,制定古树名木评价标准、保护复壮技术标准、日常养护管理规范。
  六、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宣传,借鉴北京市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做法,持续开展“让古树活起来”等系列宣传活动,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基金,推进古树名木认养制度,落实各级政府责任,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让社会大众了解古树、认识古树、爱护古树,使古树名木保护走向大众化、制度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