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借巢引凤”助力民企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专题调研小记
  □ 记者 赵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后疫情时代,如何紧抓经济回暖“窗口期”,助推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月6日至13日,围绕“民营经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成的第五调研组赴榆林进行专题调研。
  年味还未散去,新春的第一场大雪覆盖了神木。伴随空气中些许寒意,调研组走访企业、深入工地,在“煤炭之城”到“新能源之都”的转型蝶变中寻找“两个经济”的答案。
  在神木神信新材料有限公司循环产业示范园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铆足干劲、加紧工程建设;在神木市东风金属镁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生产人员正忙碌着加工、打磨镁合金产品;在陕西北元化工集团生产集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实时监控、调度,确保生产安全稳定;在神木市三江兰炭研究院实验室,研究人员正致力于低碳清洁生产工艺及装置的研发工作……
  一路调研,尽管窟野河面上寒冰尚未消融,但道路两旁沙丘上却绿植遍布,远处的光伏电板整齐排列,巨型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
  “其实,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果神木的能源消耗殆尽了,城市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上,榆林市委常委、神木市委书记杨成林介绍,近年来,神木市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不断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取得了明显成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既要重视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更要发挥好民营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省政协副秘书长雷明川建议,建立完善民营企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资金补贴力度,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部署,激励民营企业不断提升低碳节能环保技术水平。
  优质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调研期间,在民营企业家代表闭门座谈会上,调研组多次面对面倾听、了解民营企业的诉求与心声,“营商环境”成为大家反复讨论、深度思考的关键词。
  近年来,榆林市民营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的飞速发展历程。数据显示,2022年,榆林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2626.18亿元,占GDP比重40.1%。数据的背后,是当地政府重视支持打出的“组合拳”:落实税费减免政策,设立发展基金和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奖金补贴,实施民营企业培育行动和品牌提升行动……
  但制约短板仍不容忽视:“思想解放的力度还不够大,企业也缺乏发展信心,有时候宁愿选择‘躺平’,也不敢冒着风险试错”“部分政策落实力度不到位,一些服务措施细致,导致权责不清、政策‘打架’”“一个审批手续常常要跑多个部门”“民营企业融资难,特别是小微企业规模小,没有固定资产进行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当前正处于民营经济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既要想办法提振企业家的信心,更要鼓励政府容错、纠错,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省政协委员、榆林市工商联主席张修前建议,施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行稳致远;充分重视工商联发挥平台和渠道职能优势,协力推动银行、企业在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基础。在榆林市民营经济情况通报会上,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受疫情冲击,中小民营企业面临优秀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招聘难度进一步增大,企业很难吸引、留住人才。
  “榆林位于陕西北部半干旱地区,尽管近年来经济基础好转,但仍存在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榆林市政协副主席任静波建议,除去工作生活便利等必备条件,相关部门应采取高端人才补贴、人才落户、人才公寓等政策措施,以及重视解决好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等问题。
  “要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采取更灵活、柔性政策吸引高端人才。”省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何存贵建议,借鉴其他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如河北、湖北、安徽等地推广试行的“飞地人才”模式,通过跨行政区域建设孵化器,充分利用城市和地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推动人才项目精准匹配,让人才发展在都市、科技研发在飞地、成果转化在本地,帮助高端人才匮乏地区解决“卡脖子”难题,用“借巢引凤”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