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郑晓晖委员:一盒“秦药”蕴含的“创新梦”

   □ 记者 殷博华 文/图
  “我想向各位委员分享一下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请大家多提建议。”1月11日,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医药卫生、体育界别委员分组讨论会上,省政协委员、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主任郑晓晖,向大家展示了团队研发的新药。
  该新产品主要用于治疗心肌纤维化、心肌缺血、缺氧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从2000年起,郑晓晖带领团队开启新产品的研发之路,参会的许多医卫界委员都曾参与其中,大家对药品的研发进度十分关注。截至目前,该药品还未上市发售。
  “我出生在医学世家,从小就有一个行医梦,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基础疾病,如何减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我为之奋斗的梦想。”郑晓晖说。
  在新产品的研发中,郑晓晖带领团队常年扎根基层,从传统中医药中寻找配制方法,与国内外医药研发重点机构进行探讨交流。他说,新产品研发的成功是无数人汗水和辛劳的结晶。
  如何更好地发展“秦药”,也是郑晓晖履职的切入点。在今年省两会上,郑晓晖专门就我省医药研发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建设提交提案。
  “党中央、国务院已将中医药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先后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新药创制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目标的重点方向与保障,更是突破进口药物‘卡脖子’、实现自主保卫国民健康的重大战略需求。”郑晓晖说。
  郑晓晖在调研中发现,我省新药研发仍处于跟跑阶段,尤其是面对一些突发性疾病,新药研发更是重大的战略需求。目前,我省无论是新药研发、研创还是药物大规模工业化制备,都亟需科技创新和科技赋能,如何寻找到一条适合陕西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
  “应设立陕西特色中式创新药物研发创新‘大基金’,加大对单项研创项目的投入。整合各方资源,融合高校、医院和各转化平台等优势,全面推进中药分子化进程与数字化赋能,实现中医药发展的信息化、现代化。”郑晓晖表示。
  郑晓晖建议,要充分利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布局建设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和服务的基础设施与人才力量。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培育更多创新药物研究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促进我省创新药物跨越发展。
  对于陕西医药产业未来的发展,郑晓晖自信满满,“此次带着新产品上两会,就是想让大家看到‘秦药’发展的希望。展望‘秦药’发展之路,我们的前途必定灿烂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