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守护山水文脉 讲好秦岭故事
——西安市政协聚焦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协商建言侧记
  □ 记者 白瑶
  秦岭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也是一座文化之山。全面深刻理解秦岭的重要价值,坚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利用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成为事关西安发展的重大课题。
  11月17日,西安市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与会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绕“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和利用”议题汇聚一堂,共谋做好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务实之策。
  “据统计,秦岭北麓线段范围内的文化遗产达1142处,但目前在保护研究和利用上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同机制不健全、研究挖掘不深入、品牌影响未彰显、基础条件待提升等问题。”结合前期在临潼区、蓝田县、鄠邑区、周至县等地调研情况,西安市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汪涛指出发现的问题。
  调研组建议,在市级层面成立工作机构或协调机制,统筹各项资源的整体性保护、研究和一体化利用,科学制定秦岭北麓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强化城乡、土地利用、文物保护、文化和旅游等各类规划的衔接。
  秦岭北麓西安市行政界限范围内鄠邑段文物保护点共有56处。“但全区还未形成文物保护大格局。”西安市政协委员、鄠邑区政协主席李军考说,鄠邑区县级及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共有197处,存在文物保护点多人员少和经费存在缺口的困境,“今年我区列入财政预算的文物保护和规划专项经费仅为32.4万元,省级市级无专项资金,文物保护经费不足。”
  李军考建议,把文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文物保护监管力度,适当增加县级及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保护资金投入,增加群众文保员补助经费。
  秦岭北麓的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社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唐穆君建议,开展秦岭北麓西安段沿山村落调研,制定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定乡村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古镇,开展古村镇修复工作,重现历史风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
  “秦岭西安段现有人口55万人,其中96个五千多人行政村处于核心保护区,252个行政村九万多人生活在重点保护区,237个行政村九万多人处在一般保护区,其余建设控制地带涉及34个镇、街道,200多个行政村35万余人。”唐穆君同时建议,要创新思路,寻找合理路径形成沿线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秦岭北麓长期以来受行政界限的影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呈现碎片化,各区域保护工作缺乏联动机制。”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姚媛建议,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形成系统联动,实现由条块分割、单打独斗向整体协调、合作共赢转化;设立秦岭北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资金,引导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秦岭北麓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非常明显,但目前尚缺乏全面系统且完整的数据库与资源名录。”西安市政协常委、市民盟主委吴晓军认为,要依据文献资料,立足实地调查,全面调研秦岭北麓人文资源的名目、种类、分布、现状,理清资源家底,编制秦岭生态文化资源名录,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多维度调查研究,整理挖掘秦岭北麓人文资源。
  陕西高校与科研机构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不少高校都设有与秦岭相关的研究基地,“但这些研究基地之间相互独立,少有合作,亟待各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通力合作,系统研究秦岭文化。”吴晓军建议,成立省级保护专项委员会,在部分高校设置相关专业,整合人才与资源优势,成立秦岭文化协同研究机构。
  “还可以打造一年一度的秦岭历史文化论坛,邀请国内外学者共同探讨秦岭文化,剖析提炼精神内涵。”西安市政协委员、人民网陕西频道采访部主任吴超说。
  除了做好保护与研究,如何“活化”利用秦岭北麓历史文化资源,做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蓝田辋川得名于辋川溶洞,因诗人王维在此居住而出名,这里是享誉古今的文学圣地。”西安市政协常委、市九三学社秘书长张力建议,结合辋川溶洞自然景点与蓝田美食特色,在辋川全力打造4D沉浸式诗、画、景盛唐时光体验区。“同时,这里是向阳公司(现航天四院)的旧址,记录了西安工业发展的足迹,因此可以协同打造历史人文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青少年科普活动基地的三位一体景观,展示辋川人文和文化特色。”
  “目前秦岭北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和利用正在初期建设和整理阶段,文旅融合还处于滞后阶段,甚至是闲置未发展状态。”在会前征集的交流材料中,西安市民革党员、陕西厘米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梅建议,将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开发精品旅游线路、策划文旅项目,发展生态旅游,以绿色产业链条拉动生态经济,发挥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价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