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 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走进乡村看变化”专题宣传活动走进淳化小记
  □ 记者 赵婧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如何进一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了我省“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10月1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政协办公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组织的“喜迎党的二十大 走进乡村看变化”专题宣传活动走进淳化县,感受乡村巨变、探索发展路径。
  特色产业助农致富增收
  易地搬迁住上干净漂亮的楼房,获得产业补贴建起7个西红柿温室大棚……既能有可观的产业收益,还能留在家乡与亲人团圆,返乡创业两年后,铁王镇铁王村村民王波终于过上了期盼已久的幸福生活。
  王波和妻子在外务工多年,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父母始终是他们心里永远的牵挂,“之前总在新闻里看到家乡越来越漂亮、富民政策也越来越多,于是我们下决心回家乡发展。”
  近年来,淳化县充分发挥当地气候凉爽、光照充足、绿色无污染等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产业,而王波就是瞄准了这个机遇,通过种植大棚西红柿走上致富路。“接下来,想尝试电商直播带货,通过线下加线上的模式拓宽销路。”王波说。
  发展产业是实现致富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的长远之计。苹果作为淳化县另一主导产业,让来自卜家镇的胡变变从一名家庭妇女变成一名懂技术的“产业工人”。
  近一个多月来,胡变变每天早早起床,给家人准备好早饭后,便穿上工服、带着工具,匆匆赶往距家十多里路程的铁王镇润祥现代果业示范园上班。示范园种植的1000多亩优质苹果正值收获期,而胡变变的工作就是采摘、整理。
  “以前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没有收入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出来务工,一天不但能挣100元钱,还能学到种植技术。兜里有钱,手里有技术,感觉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胡变变笑着说。
   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与王波、胡变变不同,铁王现代农业示范园负责人尉钊是一位深耕西红柿产业多年的“老兵”,“以前每次回到村里,看到乡亲们辛苦种植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就思考着要怎么帮助大家,所以我决定回到家乡发展蔬菜种植。”
  自2014年返乡创业以来,尉钊先后投资上千万元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温室育苗工厂、社区安居农场等,不仅带动了当地西红柿产业从育苗、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还壮大了铁王村村集体经济。
  “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带动农户发展产业,而进入乡村振兴后,我们将调整产业结构,主要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上发力。”尉钊表示,为此园区成立了专业销售团队,通过线下批发、商超推介、线上推广等方式,服务广大农户。
  同样关注农产品卖难问题的,还有淳化县丝路兴淳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兆彪。为了让淳化独具特色的荞面饸饹打破地域限制,罗兆彪设计研发出专业生产线,把荞面饸饹做成了易携带、耐储存的速食产品。
  “经过精深加工,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大幅提高。”在罗兆彪看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是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未来,他希望打造系列本土品牌,通过名人代言、网络营销等形式,让淳化荞面饸饹香飘世界。
  算“经济账”让资源利用最大化
  果树老化曾是制约淳化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更新品种,但如果挖掉重新种植,势必会增加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淳化县园艺站站长赵小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为了不“折腾”农民,淳化县积极推广“高接换头”技术,即在保留原有树干基础上,通过插嵌嫁接等技术,使果树“返老还童”。赵小第介绍,“高接换头”后的苹果树,一般两年后就能挂果,苹果品质明显提升,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为了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园艺站还指导果农通过人工种草、使用农家肥等方式,改良土壤条件。“现在农民都不焚烧秸秆了,而是把秸秆粉碎后铺在田间,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土壤肥力,可谓一举两得。”赵小第说。
  会算“经济账”的不止赵小第,还有中国银行驻石桥镇大槐树村第一书记李鹏,“脱贫攻坚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群众打基础、攒家底,随着家底厚实起来,我们就需要帮助村集体经济把好关、算好账,花好每一分钱。”
  李鹏说,以前为了方便储存果蔬,村上需配建一座冷库。但经过调研发现,传统型冷库的造价预算达到200万元,“考虑到储量较小,大多是零存业务,建大冷库不划算,进而我们选择了造价低廉、设计合理的新型微仓。”
  对李鹏和大槐树村村委会负责人来说,算好“经济账”已经成为他们每次决策的“必答题”。“我们认为,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学会精打细算,花小钱办大事,用集约化的发展思路让资源利用最大化。”李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