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省政协“以秦创原为总抓手,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专题报道
增活力 强动力 聚合力
  □ 首席记者 满淑涵
  启动企业培育“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确保科技型企业量质双升;
  建立企业研发增量奖补普惠机制,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活力;
  依托“链主”企业或龙头骨干企业新建10个左右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发布青禾计划,开展“滴灌”式赋能,发掘培育一批创新力强、成长性高的科技型企业……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一年多以来,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型企业蓄势发力、蓬勃生长。
  今年是秦创原建设关键之年。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劲助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9月7日至8日,根据省政协年度工作安排,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在西咸新区开展专题调研,从小切口出谋划策。
  在清控科创西部创新加速中心,一张“点点帮农”的电子展示屏吸引调研组成员驻足观看。“我们是一家数字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自主研发构建的农业大数据服务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产销信息服务、生产托管服务、产品代销服务。”西安农链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星指着屏幕上的发展指数饼状图介绍说,通过链接共享农技员、共享农课堂、共享农市场,目前服务平台已注册包括4.8万多个农场主、5700多名帮农专家和2000多家农产品采购商在内的用户。
  “这种创新模式经过市场验证反馈如何?”“互联网+农业,怎样提高用户粘性?”调研组成员关切询问。能落地、见成效、可持久,也是本次调研梳理总结创新经验的一把“标尺”。
  清控科创西北事业部品牌推广总监吕冰玉说:“我们打造以‘学院+’为特色理念,‘西咸创业π计划’为服务内容,《科创新星说》为品牌栏目的‘一体两翼’服务体系,成功孵化农链科技、星环聚能等明星企业,多家入孵企业在全国双创赛事中崭露头角。”
  作为秦创原重要的科创服务阵地,清控科创西部创新加速中心聚焦秦创原建设目标,把高校院系、投资机构、导师专家、优质企业资源与实际需求精准链接,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赋能科创企业和项目。
  创新不问出身,无论国企民企都可成为创新主体。坐落于沣西新城核心区的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主要负责全省国有企业参与秦创原的协调对接、校企协同、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术路演等工作。目前进驻的16户省属龙头企业已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的47个团队协同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77项。
  就推动“两链”深度融合,省政协委员,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小宁建议,打造一站式政策发布、解读、申报、兑现的服务窗口,进一步加强信息互通、政策共享、服务互联,持续推动惠企利企政策落地落细。同时,还要加大与各地市、开发区、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等科创主体的全面协同和资源链接力度,放大秦创原生态辐射能力。
  立足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实际,省工商联一级巡视员许孝军建议,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及时回应、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抓好跟踪落实。加速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探索“以赛代评”机制,搭建企业与银行、投资机构对接平台,拓宽融资渠道,营造创新融合氛围。
  “创新体制机制,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省政协常委、陕西亿杰实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高志认为,要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高效对接、科创产品与市场需求无缝联接,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加大对自主创新企业和公共技术平台的扶持力度。“这就需要增强政策落实精准度、匹配度,在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减税退费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秦创原建设的积极性。”
  创新“生态雨林”加速构建,筑“巢”引“凤”显现成效。今年以来,秦创原人才招引工作稳步推进。1至7月,引进青年创新创业人才7712人,预计全年引进1.5万人。
  “创新体制机制,关键要落到人才上、沉到项目上、显现到效能上。”如何选好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考察秦创原人才大市场过程中,省政协委员、省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王振海提出思考建议。他认为,应厚植成长沃土,创新用人模式,培育人才梯队,构筑各类人才洼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这才能更好地围绕高端技术创新和前端原始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