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守墓人刘田民:四十载守护只为报恩
刘田民站在柳青故居前讲解  记者 赵婧 摄

  □ 实习记者 冯倩楠 记者 赵婧
  秦岭脚下,神禾塬西,一座柳青墓矗立在山上。墓下方沿滈河倚塬而布的十里蛤蟆滩上,守墓人刘田民就住在这里。
  1952年,作家柳青从北京来到西安市长安县王曲公社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写就了文学巨著《创业史》。1978年6月,柳青在北京病逝,骨灰一分为二,一半和夫人马葳一起葬在了这里。
  “柳青伯、马葳姨,你们别嫌我烦……”8月15日,今年77岁的刘田民站在墓前,一边喃喃自语,一边擦拭墓碑。
  几十年来,刘田民初心不变,坚持在这里清扫、种树,每遇到来访者,他就会用一口浓重的关中方言讲述心目中“柳青伯”的故事。
   “给我掏了9年学费”
  刘田民是《创业史》中才娃的原型,也是小说中出现人物原型唯一健在者。“我柳青伯是个大好人,掏心掏肺对俺父子俩好呢!”和记者说起柳青,刘田民几度哽咽。
  刘田民自幼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柳青搬来时他只有6岁,父亲刘远峰既当爹又当妈,还要忙着村里的事情,柳青夫妇对他们父子多有照顾。
  在刘田民记忆中,柳青个子不高,脸上总是挂满笑容。关于柳青,刘田民收获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养宠物……
  “柳青的夫人马葳对我很好。”刘田民说,不管自己何时去柳青家玩耍,马葳姨都会包好馒头,摘些院子里成熟的水果,让他走时带回去。
  一次,刘田民生病发烧,马葳姨不光带他看病,还给他买了些小玩意。
  守墓几十年,有人问刘田民“为啥”,他说:“我一共上了9年学,学费全是柳青伯掏的,这恩情还不够吗?”
  1978年6月 13日,柳青逝世。第二天,正在地里插秧的刘田民和刘远峰在村广播中听到这一消息,流着泪拼命往村里赶。
  柳青去世后的最初两年,他在皇甫村的墓,一直是由《创业史》中主要人物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和自己的父亲刘远峰在守护。1990年6月13日王家斌去世,临终前,他拉着刘田民的手叮嘱“一定要照看好柳青墓”。
  成为真正的守墓人
  扫墓、除草、驱赶牲畜……1996年,刘田民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村里专心守墓。“回来就觉得心里踏实了。守住家、守住亲人、守住墓,这就是我要做的事。”他说。
  几十年过去,墓园里的松树、柏树、柳树从小苗长成大树,刘田民伴着它们从小伙变成了古稀老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呵护下,墓园从初建的三分地扩大到如今的1.8亩,“守墓人”刘田民见证了柳青精神的传承。
  柳青是扎根基层沃土文艺工作者的典范。刘田民说,柳青有7个子女,加上2个侄子和马葳姨的姊妹,家里常常是十几口人,经常喝苞谷糁、吃野菜,自己生活过的艰苦,对村民和外来朋友却毫不吝啬。路遥曾多次找柳青探讨文学,每次一住就是一周到半个月,柳青不仅包吃包住,连路遥买资料和来回的路费都给包了。
  多年间,只要有人来参观,刘田民就步行两里地去迎接。
  刘田民接待过无数前来吊唁的人,有留下“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诗句的贺敬之,有评价“人民的柳青,不朽的柳青”的周明,有“文学陕军”中的陈忠实、贾平凹等人,还有数不清的敬仰柳青的普通人。
   “不花公家一分钱”
  新时代,柳青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
  几年前柳青故居重修,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故居,刘田民又义务承担起了故居讲解员的工作。
  每次接待讲解,刘田民总是提前穿戴整齐,在胸前别上党徽,骑着小电动去迎候。参观人流量最大时,他一天作过13次义务讲解。
  为了讲好柳青事迹,刘田民翻看了许多和柳青相关的书籍,还让儿孙们帮着用手机检索查阅资料,一篇不差地打印出来,及时将新的内容补充到解说之中。
  暑假孙女放假,刘田民常带着孙女一起去柳青故居。此时正值夏季天气炎热,孙女要喝故居里给访客准备的矿泉水,刘田民不让,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白开水给孙女喝。
  有参观者建议刘田民在柳青故居装个风扇,避免他夏天讲解时中暑,他说:“我柳青伯一辈子公私分明,我是有55年党龄的老党员,义务讲解就是不花公家一分钱,电费也是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