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打好旅游“生态牌”深挖文化“富集矿”
——省政协“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题调研小记
   □ 记者 赵婧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目前,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已纳入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黄河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古代文明最为集中的区域,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对我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7月12日至15日,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围绕“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议题,实地调研了延安、榆林段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在绿意浓浓的生态画卷中,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感慨黄河两岸旧貌换新颜新时代巨变。
  打好旅游“生态牌”
  “我记得小时候的陕北老家,绿色植被特别稀少,到处都是黄土,遇上刮大风,黄沙漫天,尘土飞扬,连路都看不清了。”调研组成员王伟的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是啊,早些年灾害频发,庄稼收成不好,农民日子过得也苦”“很多人都拖家带口地‘逃离’陕北”……
  “现在可不一样了,黄土高原变绿了,黄河水变清澈了,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持续在陕北高原开展生态治理,特别是退耕还林政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实施,使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逆转。
  生态的绿色转变,也为当地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奔流不息的黄河、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这些原始悠久的自然风貌,已成为吸引游客的珍宝,目前,陕北还建立了陕西洛川黄土地貌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和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为旅游资源开发增添了绿色资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旅游的品质需求正逐步提升,而基础设置和配套设施也成为高品质旅游的关键细节。在沿黄公路上,调研组成员石德忠发现,由于黄土高原的地质疏松,常在降雨后引发落石、塌方等灾害,为防止安全隐患,道路旁的山体上需勒紧防护网。
  此外,调研组发现沿黄公路存在等级较低、缺乏配套设施等问题,“各路段修建时间和等级不一,大部分为三级公路,只有个别路段为二级公路和一级公路”“沿途的观景台和加油站也很少,一些离黄河较远的路段看不到风景,大部分路段还不能停车休息”……
  沿黄公路是领略千里黄河风光的重要通道,调研组建议,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打通安全、绿色、舒适的黄河观光旅游线路。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民宿、驿站等娱乐设施配套建设,真正做到让游客留得住、不想走、还想来。
  深挖文化“富集矿”
  论音乐文化,陕北有信天游;提饮食文化,陕北羊肉堪称一绝;讲乡土文化,窑洞是农耕的家园;看红色文化,这里谱写了很多壮阔的革命历史传奇……从“鸡鸣三省”的府谷县,到唱响《东方红》的佳县,再至乾坤湾的延川县,调研组一路追寻着黄河文化的独特印记。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重走亲切熟悉的沿黄公路,省政协副秘书长贾正兰多了几分思考。她说:“陕北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出了资源组合拳,但还要加强对黄河精神的研究,特别要挖掘与水共生历史中勇于抗争、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通过重要节点的展示,融文化内涵和自然环境为一体,让黄河文化精神在陕西立起来,彰显中华文明,凝聚国民认同。”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民族交融的见证、不屈不挠的抗争……在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陈俊哲看来,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真正读懂母亲河,就需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陈俊哲表示。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调研组集体重温了战火中的鲁艺精神,“在那个物资匮乏的艰苦年代,无数人民艺术家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家国情怀,创作了大量流传广泛的艺术精品,这其中有很多新时代文化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陈怡平说。
  凡事预则立。省政协委员、西北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刘科伟建议,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在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顶层科学规划设计,用一些轻量级的项目,起到展示、保护、利用、传承的作用,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陕西要紧抓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省政协副主席张广智表示,要加强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加大与生态保护、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通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民生改善,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奋力书写陕西高质量发展黄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