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小摊点催生创业就业大市场
——山阳县发展“五小经济”助易地搬迁群众增收
   □ 记者 王斌 通讯员 张宏
  一阵清脆的鸟鸣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7月10日,山阳县城最大的移民搬迁小区——丰东新区楼下,缕缕热气腾空而起,各色小吃独具特色,晨起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围拢而来,让城市充满了“烟火气”。
  “水煎包子豆腐脑”“广东肠粉尝一碗”“米皮稀饭肉夹馍”……小摊点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喜迎过往食客。
  与眼前人气火爆的市场相比,以前的山阳县丰东新区大门前则是另外一幅景象,由于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摆乱放,显得杂乱无章,甚至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一度被县城管局按下“暂停键”。
  今年以来,山阳县积极贯彻落实全国乡村振兴局长视频会议精神,统筹镇村资源,迅速启动“五小经济”抓点示范工作,以发展小商贸、小摊点着力解决易地搬迁群众增收问题。为此,山阳县组织工作人员赴甘肃省东乡县考察学习易地搬迁后续就业帮扶经验,启动建设宏祥小区就业实训基地,制定出台《稳岗就业扶持办法》,推动易地搬迁剩余劳动力创业就业。在此背景下,小摊点、小商贸在政府监管下正式归位,早市夜市再次有序回归。
  “每五个摊位分成一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安排轮流值班。摊位卫生由摊主负责,每家配备一个垃圾桶,随时清扫,确保环境整洁。”丰东新区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汪炳智说,“有人气就有市场,目前许多业主都有租门面、摆摊的愿望。”
  为鼓励群众创业就业,山阳县出台《山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间发展产业到户扶持办法》,对自主创业的脱贫户、监测户,按照创业补贴政策予以奖补;对自主发展小商小贩、小吃摊点、小型作坊等业态,达不到创业补贴政策标准,但连续合法合规经营三个月以上,脱贫户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1万元、监测户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5000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补。
  政策东风进万家,一时大家的创业热情高涨了起来。据介绍,丰东新区宏祥小区登记在册人数18970人,实际入住人口已超过2万人。目前主动要求设点卖早餐的有25家,卖菜和贩运水果的有40多家,摆地摊销售小商品的也有很多家。
  今年48岁的王河财,2019年从山阳县王阎镇蜡烛山村搬迁进城,他一直在为离开土地干什么发愁?
  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山阳县人社局与培训机构签订协议,加大对有就业意愿农民的培训力度,争取让每个人都能掌握一门“看家本领”。
  2021年2月,王河财在扶持政策激励下,学会了水煎包、豆腐脑和胡辣汤的烹饪技艺后,在小区门口摆起了早餐摊点。“我以前常年在外打工,工作不稳定,一年下来收入不了几个钱。现在经营小吃摊,比在外面漂泊打工好多了,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王河财说。
  实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为留守人员不断“充电”赋能,提供更多创业就业岗位,是山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
  “县政府办免费为饮食从业者办理健康证,并在小区中心位置规划出54个摊位,带动65户152名搬迁群众通过经营小摊点实现增收。”汪炳智说。
  小摊点催生创业就业大市场。三年前,从小河口镇搬迁而来的王家喜,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好日子来得这么快。为了响应政府号召,王家喜专门让妻子学习了肠粉制作技艺,每天凌晨3点,他就与妻子开始备料、加工、出摊。“政府给搬迁群众办了件大好事,我们摆摊才20多天,每天收入100多元,等市场火起来了,以后生意还会越来越好。”王家喜对未来的日子充满希望。
  在宏祥小区宽阔的人行道边,用白漆划定的长方形摊位一字排开。清晨漂浮烟火气,傍晚遍地小商品,周边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边手摇蒲扇纳凉,一边售卖小商品,轻轻松松有了额外收入。大家感慨地说,是党的好政策让他们这些老年人搭上了幸福“末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