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延安唱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 记者 陈雪 满淑涵 何欣润 实习记者 闫智
  进入五月,延安天高云淡,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子长市安定镇廖公桥村村民正忙于照料菜园子。在涓涓泉水的下游,村民张全民拔起一根水萝卜咬了一口:“别小看这园子,这可是我们村的钱罐子。”
  田间农忙盼丰收,乡村振兴谱新篇。近年来,在念好明职责、守底线、抓发展、补短板、聚合力、促振兴、呈亮点“三字经”的同时,延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成效显现。记者近日在延安部分村镇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延安新农民正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奋发作为,一幅农业渐强、农村渐美、农民渐富的美好画卷徐徐铺开。
  依农业紧盯产业兴
  5月20日,沿着廖公桥村一路向北,沿线千亩泉水蔬菜基地赏心悦目,小白菜、韭菜、小葱、香菜、黄瓜、萝卜、西红柿……应有尽有。“这里的菜都是泉水浇灌,用的农家肥。”廖公桥村支书石明明高兴地说,如今廖公桥的菜供不应求。
  蔬菜基地是廖公桥村的产业布局之一。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建设规划,该村划拨75亩泉水菜地,精心打造出“菜轮种、花无期、水常清、民乐居”的千亩田园综合体,稳步推进农民致富增收。目前,当地正在形成的“订单农业+泉水蔬菜”产业模式,正释放发展新活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近年来,延安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优链”,集聚现代产业发展要素,打造产业融合、加速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现代版”。截至目前,延安已颁布实施81项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认定绿色和良好农业规范基地超过230万亩,新认定绿色有机农产品68个,累计通过绿色认证90个、有机及有机转换认证143个。
  统筹防疫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记者来到廖公桥村委会,一个防返贫监测的二维码格外醒目。村民说,这个二维码是村子的“创新”举措,村民如若在生活中遇到意外情况,可以先进行申报。
  结合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长效机制,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子长市作出了积极探索。
  “子长将每个村的农户分为生活稳定户、重点关注户、‘三类’监测户、移民搬迁户,由专职人员重点查清各种突发事件导致的易返贫致贫诱因。”子长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高小军说,此外,市里每年还设立200万元的“防贫保”基金,对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事故等人员,应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给予救助。
  依农民守住乡村梦
  5月23日,记者来到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只见村民李旺梅正和丈夫在樱桃基地旁锄草。
  “如今,我们俩给村上的樱桃基地干活,每天收入百余元,还将自家的两座棚租给了延安新开创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生活有了更多保障。”李旺梅说。
  如何因势利导、宜生宜居走好新时代“三农”富民路?
  2021年,延安新开创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海林依产业投入,发展了村民租用的6座大棚种植樱桃,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记者走进赵家岸村。这里因多年来着力实施“一中心四片区”政策,如今赵家岸村形成了四个产业区域布局,不断着力打造以农业基地为依托的生态苗木花卉区、大棚果蔬采摘区和休闲趣味垂钓区,以窑洞民宿为依托的农耕文化体验区,奋力争创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赵家岸村驻村干部任佳贤说,赵家岸村有144户397人,基本都在村子里生活。村子产业兴旺,能留得住人,村民们立足乡村旅游,全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依农村铺就幸福路
  以前住的旧窑洞,现在家家户户都是“三室一厅”。这是黄陵县阿党镇葡萄寨村幸福生活的写照。
  红色两层小楼房整齐排列,晨曦下的葡萄寨村生机盎然。5月24日,记者走进村民陈金元家的独立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院内摆放的农具和三间相连的“小洋房”。
  走进“小洋房”,客厨卫设施齐全,整洁家居环境令人印象深刻。
  据了解,2014年,葡萄寨村由原葫芦河川道搬迁至现在的新村,政府出台政策不仅给大家分房分地,还着力把产业抓实抓好。
  如今,随着延安市委市政府惠农利农政策深度实施,更多像葡萄寨村一样的村庄,不断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依靠集中连片苹果、葡萄长廊、油菜花、农家院,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农耕劳动特色实践教育基地,把“农链+”进一步拓展,展示自己的“小确幸”。
  这些天,村民张全民刚卖了上万斤的白菜,还学会了挂面制作工艺。
  “我准备开间挂面厂,让儿媳妇经营起来。一袋50斤的面粉100元,做成挂面卖出去能进账300元……”想到未来的红火日子,张全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