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土织布”里的“富民经”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记者 赵婧
  4月29日上午,在蒲城县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伴随着“咔嗒、咔嗒”的织布声,只见工人们正坐在传统木制织布机前,一梭一梭地编织着床单。
  “现在生活比过去好太多了!”织布女工方秋叶说,自从来合作社工作后,自己靠每月织布3000多元的收入,给家里添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等新家电,全家吃得也比过去好了,今年过年还给家人买了新衣服。
  方秋叶家曾是蒲城县许家庄村的贫困户,主要经济来源是种小麦、玉米,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过去家里穷,屋里除了一张床和桌子外没有其他家具,平时就是吃顿荤菜也要考虑再三。”方秋叶说。
  2008年,方秋叶的老伴因重病住院,急需一笔医药费。为了帮老伴治病,方秋叶想外出打工挣钱,但家里还有孩子需要照管,这让她犯了难。
  恰好这时蒲城县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在村里成立,方秋叶立即报了名,心想这下可以发挥专长,通过织布减轻家里的负担了。
  “在这里工作,不仅能改善家里生活,还可以照顾家人,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方秋叶说,看到自己工作后,村里其他妇女也动了心,抱着“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想法,做起了织布女工。
  “合作社成立以来,社员已从最初的6名发展为现在的280名。”蒲城县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玉女说。
  为了让周边村庄妇女学会织布,合作社先后举办土织布纺织技能培训班97期,培训妇女1600人次。
  “农家一年四季都有纺车声,农闲时节更是不停歇。”上世纪90年代末,张玉女嫁入许家庄村时,发现这里还保留着妇女纺线织布的习俗,妇女们经常结伴把自己做的手工制品拿到集市上卖。
  “在许家庄村,过去像方秋叶这样的贫困户有很多,仅靠种地很难满足家中开销,那时我就想为乡亲们做点实事。”在许家庄村生活多年,张玉女经常和村里妇女一起织布、卖布,与大家结下了深厚感情,对她们生活的艰辛感同身受,她决心要改变村里落后面貌。
  “如果将蒲城土织布技艺做成产业,是不是就能帮助乡亲们增加家庭收入?”张玉女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
  2000年,张玉女开始把身边会织布的妇女组织起来。但不久她就发现,这种分散式合作模式制约着土织布的产业化发展。2008年,她在许家庄村成立了蒲城县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帮助周边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历经14年发展,合作社生产的产品日趋多样化,从最初的床单,发展到床上用品八件套、服装和手工艺品。这几年,张玉女紧跟市场潮流,带领合作社研发出了包括手帕、香囊、手提包、旗袍、唐装等在内的3大类60多个品种,每年仅是“玉女”牌床上用品和服饰就达20余万件(套),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103户贫困户由此脱贫致富。
  2018年,为带动更多周边贫困群众增收,张玉女决定扩大土织布产业规模,带头建起了蒲城县荆姚镇玉女手织布扶贫文化产业园,下设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手织布技能培训三个中心,有包装、保洁、门卫、运输、销售等200多个工作岗位,并在西安、铜川等地开办了51个土织布产品展销窗口,带动周边1000多名群众实现就业。
  这一年,家住蒲城县荆姚镇板桥渡村的贫困人员李英来到产业园,开始从事线上销售工作。
  “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李英高兴地告诉记者。
  如今,李英一家不仅吃穿不发愁,还有了积蓄。这几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土织布产品每年线上销售额稳定在上千万元,李英每月都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不用为家庭开销发愁。
  “接下来,我们希望迎合现代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拓展销售市场,不断创新土织布产品开发理念,与时下潮流元素结合,在土织布产品的设计上开发出新花型样式,研发出更加轻薄、质软、保暖的水洗棉面料,让‘玉女’牌土织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张玉女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