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沟王村蝶变记
   □ 实习记者 殷博华 记者 李荣
  “家家都盖上了新房子,平均每3户就有一辆车,村民们脸上笑容更多了。”5月15日,记者来到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沟王村,说起近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王海阳如数家珍。
  记者和他边走边聊来到村中健身广场,只见几位村民正聊着家常,身旁几个孩子玩在兴头,几个中学年龄段的女生拿着手机,忙着拍身边盛开的花朵……
  抚今追昔,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甘足莲激动地说:“比起原来的生活,现在真是大变样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沟王村有705户2680人,主要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要是你五年前来这里,你肯定不想再来,光是气味就会让你受不了。”王海阳快人快语。
  基础设施差、环境差、路难走,这是周边十里八乡对昔日沟王村的印象。
  一位村民说,以前村里没有垃圾站,每家每户的垃圾随意倒,村里环境脏乱差。尤其是到了盛夏时节,刺鼻的味道真让人受不了。到了晚上,村里漆黑一片,现在的绿化区那时经常会窜出野猫野狗。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沟王村开始走上了蝶变之路。
  修道路、换路灯、增绿植、建垃圾站……王海阳和村干部天天早出晚归。改变村容村貌,从一点一滴做起,一项项改造工程,村民说“相当不容易”。
  “大家当时就一个目标,让村民生活在一个好的环境,让沟王村涅槃重生。”村委委员王晓亮说。
  2019年,沟王村“破茧化蝶”。清一色的柏油马路,整齐的路灯,路旁杂草变成海棠、国槐等绿植……两年多艰辛打拼,让村子“靓”了起来。
  “没人能想到有今天,现在出门神清气爽。”村民常九平说。
  旱厕改造,关乎家家户户。从2018年开始,村里重点开展“厕所革命”。记者随机走访了几户村民,看到的都是冲水马桶。小小厕所之变,只是村民人居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
  俗话说,产业兴,乡村旺。鼓起钱口袋才是村民心中夙愿。
  “如今村里有了产业,村民们再也不用为收入发愁了。”沟王村村委会副主任王海亮自豪地说,现在每年,村民靠土地租赁费和在企业打工的收入,日子就可以过得踏实。
  过去,沟王村村民主要收入来自种玉米、小麦,部分人种植甜瓜,就这样辛辛苦苦,一年平均收入也就是3000多元。
  2017年,村里开始招商引资发展产业,花旗林业的驻扎,让很多靠着低保的村民有了收入。
  “不用靠着种地换来的微薄收入生活了,在企业里帮忙搞绿化、育树苗、搞清洁,两个月的收入就赶上之前一年了。”村民王振锋说。
  王振锋家里有7亩地,自己在企业上班,每年靠着土地租赁费和工资,一年下来有4万多元收入,家里的房子也盖了起来。
  “家里现在有收入了,娃可以吃好点了,不用再靠着补贴生活了。”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红娟说。
  2017年,靠冬枣致富的杨学红夫妇,开始领着大家一起发展冬枣产业。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村民王红娟就是受益者之一。
  “好些人靠着冬枣致富后,扩大了果园,又带动了很多村民脱贫致富。”杨学红说。
  如今的沟王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冬枣产业形成了一条龙,并有了自己的“洪萃”品牌。
  “现在的日子和以前相比,可以说真是天壤之别!以前想着外出打工挣钱盖房子,现在家门口就有工作,大家不仅盖了新房,很多人还买了汽车。”冬枣种植户吕军峰满脸笑容地说。
  村里有了产业,村民们的收入自然提高了,回村发展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
  “我们不仅带动了自己村子的经济收入增长,还带动了周边的村子。现在提起我们村,十里八乡都赞不绝口!”王海阳高兴地说。
  现在王海阳和企业方正积极谋划,想着怎么能提供更多的岗位给村民,让大家都有钱赚,共同奔上致富路。
  “以前是过日子,现在是盼日子,生活每天都是幸福的!”昔日建档立卡贫困户王茜动情地说。
  王茜一家一直靠低保生活,这些年在村里帮助下,家里靠惠民政策补贴和临时工作收入,以及她本人被照顾到区医院工作,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医疗、农业保险、孩子上学,每件大事都有好政策和村里的扶持支持,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强存营告诉记者,过几天,他家因大雨受损的大棚补贴就可以发下来了。
  在村里一路走访时,记者还了解到,沟王村文化建设也在同步发展。除了建有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村里考虑到老年人喜欢看戏,还专门搭建了大戏台。现在,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村里还组织大家出节目上舞台乐呵乐呵。
  “村委会热闹了起来,大家有啥事都愿意来这里说说,有的是为了解决事情,有的是提建议,还有的是给村里发展出谋划策。”村委委员袁秋婵说。
  最近,村干部们正在动员村里老年人接种疫苗。“疫情防控是大事,身体健康第一位,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王海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