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桩桩暖心事 浓浓为民情
——记杨爱丽和她的委员工作室
  □ 记者 李荣
  “大家排好队,过马路注意安全”“家长不要在队伍中接孩子,请到指定地点接”……4月6日下午6时许,在西安市灞桥区东城第三小学门口,3名身穿蓝色马甲、佩戴红袖章的志愿者大妈正摇着手中小旗,护送学生们过马路。
  提起校门口的志愿者大妈,家长们赞不绝口。学生家长张梅说,虽然下午放学有老师和交警在维持秩序,但力量有限,自从学校门口多了志愿者大妈,孩子放学过马路更安全了。
  接过张梅的话头,学生家长孟庆红说:“这都多亏了杨爱丽委员工作室,又替咱家长办了一件大实事!”
  孟庆红口中的杨爱丽委员工作室,就在学校东侧20米处。工作室自2018年12月成立以来,已成为群众反映问题的民情窗口。
  记者走进杨爱丽委员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底红字的“委员工作室定位”——学习交流的园地、联系群众的桥梁、社情民意的窗口、协商民主的渠道、汇智聚力的平台。
  作为工作室负责人,灞桥区政协委员杨爱丽说,身为政协委员,就要充分发挥界别代表作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自觉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呼;民有所需,我有所为”。
  活跃在东城第三小学门口的志愿者,就是杨爱丽委员工作室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缩影。
  今年春季开学,有家长向杨爱丽反映学校门口交通混乱,接送孩子存在安全隐患。杨爱丽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她寻思,学校周边有很多退休职工,能不能发动群众力量去做好交通疏导。
  杨爱丽把想法告诉了身边一些退休大妈,大家纷纷表示要加入志愿者队伍。
  “大家都是纺织厂退休职工,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纺织大妈’。”杨爱丽介绍说,现在每天下午5点半至6点半,都会有3名志愿者大妈出现在学校门口,护送学生们过马路。
  因服务热心细致,“纺织大妈”赢得了学校和辖区交警部门的信任。灞桥交警还专门对这些志愿者进行了交通安全培训,现在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60多人。
  “我们参与志愿活动,完全是信得过杨爱丽委员工作室。”志愿者大妈张阿姨说。
  人民政协为人民。三年多来,杨爱丽委员工作室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履职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推不拒,深受群众爱戴。
  帮助解决六棉社区群众看病难问题,为老旧小区改造配备消防器材,向孤寡老人送温暖……翻开杨爱丽委员工作室活动记录本,一桩桩为民服务实事,折射出浓浓的为民情怀。
  “做不了大事做小事,做不了小事做自己。”杨爱丽说,“委员工作室就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反映社情民意的窗口,作为政协委员就要用心用情做好联系群众工作,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协组织和委员就在自己身边。”
  群众有所呼,委员有所应。据了解,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接待群众上千人,解决了80余件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此外,委员们通过和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还催生了9件提案、3份调研报告,在“双走进”实践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建言成果。
  “杨大姐和她的志愿者队伍在疫情里可帮了我们大忙,街坊邻居都知道,这一片有个为大家服务的‘杨爱丽委员工作室’。”说起杨爱丽委员工作室,社区群众竖起了大拇指。
  疫情期间,在社区统一安排下,杨爱丽委员工作室积极联系政协委员和热心群众,组成“杨爱丽委员工作室志愿服务队”,通过电话、微信及时了解群众生活需求,为一些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送去蔬菜、药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三年多来,杨爱丽委员工作室紧扣职能定位,持续开展委员宣讲、特色活动、“微协商”、提建议、办实事“五个一”履职实践活动,成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的新样板。2021年4月,杨爱丽委员工作室荣获省政协优秀委员工作室特别奖;同年7月,荣获“全国优秀委员工作室(站)”荣誉称号。
  自2018年开始探索创建委员工作室,截至目前,灞桥区政协共挂牌成立了以委员姓名命名的23个协委员工作室,并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流程。
  延伸政协工作触角,拓宽委员履职平台,灞桥区政协让政协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设想,如今已成为现实,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
  现在一得空,杨爱丽还是习惯性地到社区转转,听听群众的心里话,收集收集社情民意信息。接地气,已成为她的履职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