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发布
无人照料是农村老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
   本报讯(首席记者 满淑涵)2月25日,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发布《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无人照料是农村老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电话沟通和上门探望是子女看望老人的主要方式。对养老机构未来发展的期望或建议中,有一半左右的老人期待改善软硬件设施,特别是要提升住宿餐饮水平。
  本次调研覆盖全省102个农村县(市、区),166所养老机构(含养老院和敬老院)、939名老人。参与调研的男性老人有648名,女性仅有291人。其中,单身状态和无子女老人居多。年龄分布方面,60-69岁和80-89岁各有250人,70-79岁有301人,这三个年龄段合计占比85.3%,是养老机构中的主要年龄分布人群。
  受访老人中,月收入千元以下水平的老人有607人,占比64.6%。从收入来源看,选择“低保”“五保”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人数最多,共有450名老人,占比47.9%。日常开支用于缴纳养老院费用的老人最多,有398名,占比43.4%;用于文化娱乐和养老理财的人数最少,分别有8人和6人。调研还发现,大部分农村老人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少数财产多为现金存放和子女代管。
  报告指出,目前,全省农村养老机构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多元化服务尚未形成。公立福利性质的敬老院数量虽多,但只能基本保障“三无”老人的生活,能够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的民营机构亟待发展。此外,农村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人员偏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缺乏和责任感不强等问题,难以满足高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较高的服务需求,以及部分老人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值得关注的是,多数农村养老机构没有内设医疗机构,老人看病治疗不便。同时,还存在数字化管理手段不足、监管手段不精准等问题,在处理老人的服务需求时,无法准确、高效地提供对应的服务。
  报告建议,要坚持政府兜底与社会参与的发展形式,将农村养老相关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实现逐年增长,扩大福利性质的敬老院规模和数量,提升软硬件水平。在有条件的地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要大力培育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加大护理技能、沟通技巧、养生等专业系统化培训,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能力。要坚持智慧养老的发展模式,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新兴科技,搭建由大数据中心、服务中心、监管评估中心等构成的养老数字化平台系统,构建养老运营和服务体系。要坚持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补齐农村养老短板,确保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要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老年人相关的社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