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社情“小信息”服务“大民生”
——咸阳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亮点扫描
  □ 记者 韩永国
  “餐桌浪费了、婚嫁费用太高了、公交不通了、小区老化了、如厕不方便”等,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群众身边的“大事”。面对一件件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揪心事”,委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间,一则则事关民生的社情民意信息通过政协直送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助推问题得到快速解决。
  社情“小信息”、服务“大民生”。近年来,咸阳市政协积极探索新时代政协履职新途径,以社情民意信息为突破口,创新“在政协协商”模式。政协党组高度重视,完善信息考评办法,建立评优奖励机制,每年全会大会表彰,着力从“新、快、精、准、实”上下功夫,确保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开展。
  用好“话语权”发出“好声音”
  咸阳市政协变“在家等信息”为“上门找信息”,以让政协走进群众、让群众走进政协“双走进”活动和“委员工作日”为契机,在全市政协系统常态化开展“走基层、访委员、听心声”活动。以专委会为单位,成立小分队,采取上门走访、座谈交流、电话咨询、平台互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全年开展走访活动81次,提出意见建议128条。
  建立“联系点”掌握“晴雨表”
  咸阳市政协通过建立委员工作室,推进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拓展了政协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协商、“零距离”无障碍建言资政的新模式。2021年全市政协系统新建委员工作室100个,全市累计建成委员工作室156个,涵盖委员1600余人,随着工作进一步推进,逐步实现委员工作室对全体委员全覆盖,有效解决部分委员“只挂名、不参政”问题。目前已建成委员工作室共开展活动220余场次,累计参与1600余人次,帮助解决问题198件。市政协荣获2021年度全省政协系统委员工作室建设“表现突出的政协组织”称号。
  拓展“微建言”倡导“微协商”
  咸阳市政协探索“在政协协商”新模式,推进“市县联合调研”“驻地委员视察”“委员个人调研”“委员平时调研”工作机制,助推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着力打造“群众身边政协”新形象。通过组织委员“微协商”“微调研”等,及时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与职能部门协商沟通,定期报送社情民意信息,形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强大合力,把政协组织的生机活力落实在上下互动中、把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和个人担当展示在双职奉献中,着力打造“家门口”“指尖上”的服务平台、打造停在群众家门口的“民意直通车”,全年通过市政协委员为群众解决困难及问题690余件。
  坚持“五机制”推行“三转化”
  咸阳市政协坚持以“五项机制”(建立健全社情民意信息收集汇总机制、编审报送机制、跟踪督办机制、采编通报机制和评比激励机制)为引领,发挥政协电子信息平台优势,在微信公众号开设“社情民意”专栏,定期发布重点课题,引导委员深入体察民情,高度关注民意,不求长篇大论,只求“货真价实”,确保信息“高质量”,凸显“直通车”。推行“三个转化”,根据实际情况,将大会发言、委员提案、调研报告等参政议政成果,加工提炼成有分量、有深度、有参阅性的社情民意信息,不断拓展和延伸社情民意信息的汇集渠道,更好地体现政协信息的界别性、党派性和资政性特色,做到“小切口、小建议,解决大问题”。
  民意“接地气”做好“暖心事”
  社情民意信息犹如停在群众家门口的“直通车”,快速及时地说出了群众的“心里话”,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部分社情民意信息得到中共中央、全国政协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采用和省市领导多次批示:《关于加大居民信息管控刻不容缓的建议》被中共中央、全国政协办公厅采用;《城市老旧小区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应重视》信息得到省长赵一德批示;《“月子中心”监管亟待加强》信息得到副省长方光华批示;《关于市区公交车晚间适当延时的建议》《关于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的几点建议》《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实施景区垃圾分类》等17条信息得到市委书记杨长亚、市长卫华批示;市政协主席汪文展对每则社情民意信息和批示都做出安排,提出要求,针对问题,抓好落实。
  去年以来,咸阳市政协共收集社情民意信息267篇,向省政协报送62篇,编发《社情民意信息》56期,并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反馈函,对办理落实情况跟踪督办,向反映委员通报情况。公交线路调整、路边如厕困难、消防设施改造、公园设施维护等70余条意见建议得到有关部门采纳落实,取得了实效。
  委员们写政协、说政协、议政协的氛围浓厚,通过一则则社情民意信息,解决了身边一件件小事,赢得了群众一声声赞誉,树立了新时代“群众身边政协”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