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立足县域特色 释放“双链”活力
——委员建言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记者 唐冰
  “县域经济是个宝,撬动经济不可少。”
  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对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陕西来说,占40.8%的经济总量都在县域,做强县域经济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再度加力,打出一系列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组合拳”。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响亮提出,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抓手,培育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大县和旅游名县。
  如何有效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省两会,袁学武、高建民、郭绍敏等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建立县域特色发展产业链
  “县域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发展环境对生产要素吸引力的竞争,良好的发展环境会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切实有力的推进作用。”省政协委员袁学武指出,目前我省县域企业的融资均按传统融资方式来实现,而传统融资具有两个缺陷:首先是金融机构面对企业放款,只能解决县域龙头企业的资金问题,而产业链上配套的大量中小微企业,因缺乏银行认可的抵质押品,无法获得银行融资,传统金融产品无法发挥核心企业对县域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其次是因企业经济活动复杂多变,传统的金融产品难以有效监督核心企业的信贷资金用途,企业信贷资金流向金融机构无法控制,容易导致县域企业投资方向与贷款用途不一致,造成企业流动资金困难,资金链断裂。
  为解决产业链末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缓解核心企业流动资金压力,袁学武建议,应将县域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良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特色产业链核心企业培育对象,由合作银行根据每个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经营规模,在其综合授信额度内给予开立票据的专项授信额度,并授予应急贷款绿色通道的信贷额度,此专项授信和绿色通道的信贷额度只能用开立票据和支付链属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此外,建议选择合作银行,建立县域特色产业核心企业的应急贷款绿色通道。
  据了解,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管部搭建的“供链融通”平台已和省内30余家金融机构完成对接,服务于中小企业。此外,陕西省自主建设的“陕西省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已为陕西省1300余家企业提供票据贴现融资信息服务。此次疫情期间,这两个平台合作为陕西省重点企业完成票据贴现融资5976万元。
  袁学武建议,可将这两个平台的合作模式结合我省县域特色产业,与链属核心企业及主办银行进行有效对接,以供应链金融数字技术为手段,真正建立“政府扶持政策+财政引导资金+银行供应链金融+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县域特色产业链长效发展机制。
   “双链”驱动做强县域经济
  2021年12月6日,全国县域经济专业智库社会组织——中郡研究所完成并发布《2021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其中,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我省仅有神木市上榜。此外,在2020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名单中,我省只有府谷、神木入围,分别排名39和80。
  省政协委员高建民指出,从总体上看,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位列全国第三梯队,且府谷、神木仍是以资源开采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而陕西县域经济要发展,就必须秉承农业产业链、工业产业链“双链”驱动战略。
  结合实地调研情况,高建民认为,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掣肘主要为农业产业链发展规模过小、特色不鲜明;工业产业链方面,知名国有大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的供应链70%都在省外,形成“墙里开花墙外香”局面。
  目前,陕西具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0多个,位居西北地区第二。高建民认为,应充分利用这些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特有优势,走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鼓励和扶持一批特色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农业产业链创新基金,引导和加大民间资本向农业方向的投入;以杨凌为龙头,建立陕西农业的“秦农原”,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打造陕西特色农业产业链。
  在工业产业链发展方面,高建民认为,必须牢固树立制造强市强县的概念,敦促各县市和省内大型装备制造业合作,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构建汽车产业链、航空产业链、电力装备产业链等特色产业链,建立特色供应链扶持基金。鼓励省内龙头企业在陕西境内培育供应链,并根据其在陕西省内供应链的规模和产值,给予龙头企业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大力鼓励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家在此方面投入,扶持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中小微企业。
  为县域商业体系注入新动能
  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是扩大内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2021年9月,省商务厅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实施意见》,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省政协委员郭绍敏认为,目前我省县域商业发展仍然滞后,缺少专门性空间规划,网点布局不合理和设施功能不完善,不能很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加快推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是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郭绍敏建议,各级财政部门应将县域商业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投入保障范围,“十四五”期间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财政资金预算用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国土资源部门在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时,应根据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需求,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叠加县域商业网点专项规划,统筹计划、优先计划、合理安排用地,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用地组件报批进度。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应加大对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融资支持力度,创新完善配套金融服务,为县域商贸、物流等领域企业提供相适应的优惠金融服务,加大对县域商业金融产品和支持模式创新力度。
  郭绍敏还建议,城乡建设部门要把发展县域商业作为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城镇的县乡村商业网点空间布局、业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当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成为第一驱动力。在此大背景下,未来县域商业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关键点。郭绍敏同时建议,加强农村路网规划建设,重点提高农村干线支线与配送之间、支线与末端之间的路网密度,优化县域仓储、配送等流通设施布局,增加冷链运输车辆,提升全程冷链配送水平,加快县、乡、村三级交通物流体系建设,重点整合邮政、供销、商务等配送点及配送中心,形成合力,资源共享,加速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打通农村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有效降低农村末端寄递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