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乡村振兴怎么干?听听委员怎么说
  □ 实习记者 白瑶 记者 满淑涵
  每一年省两会,总会有许多凝结着民意期待的“热词”,它们与发展和民生紧密关联,与陕西追赶超越同频共振。
  今年省两会上,“乡村振兴”成为委员们关注热词之一,省政协委员赵水利、吴志毅、赵敏娟等围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乡村治理、乡村旅游、乡村产业发展等关注点,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
  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和软件基础。
  省政协委员、民建商洛市委会主委赵水利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省“空心村”“空心户”现象尚未消除,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问题仍旧存在,大龄男青年娶妻难,中青年离婚率上升,部分移民搬迁小区物业费、水电费收缴率低,搬迁群众就业积极性不高,综合管理难度较大。
  为此,赵水利建议,要搭建有效的商业沟通平台,引资、引厂入村,加强就业培训,为农民回乡创业和就地工作提供空间;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开展群众性的互帮互助和文体活动,让群众既能找到归属感,也能享受更多精神食粮;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落细落实约束性措施,引导群众除陋习、树新风,促进乡村移风易俗;紧盯重点群体的民生需求,帮助农村大龄青年提高技能和致富能力,拓展交友交际信息渠道,增加低成本的婚恋服务供给,推动解决高价彩礼问题。
  赵水利还发现,受洪涝灾害影响,我省部分镇村道路毁损严重,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等还需要加力破解短板。
  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赵水利认为,要加快灾后重建,用足用活相关政策措施,防止因灾返贫致贫;以交通、电力、水利、通信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为重点,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量,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抓好农村厕所改造,清理面源污染、非法广告等,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危旧设施等,改善村容村貌,形成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
  近年来,群众选择出行旅游或周末踏青,越来越钟情于“亲山水,近自然,忆乡愁”的乡村,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下最为活跃的旅游形式之一。
  “目前,我省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吸引了不少游客,比如白鹿原、袁家村,但乡村旅游同质化、商业化现象也十分明显。”省政协委员、省总工会副主席吴志毅认为,乡村旅游要注重谋求长久发展,注重挖掘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
  吴志毅建议,开发多样的旅游产业形态,开展诸如特色民宿、艺术写生、休闲采摘、小型聚会、文艺表演等项目,形成全域布局、特色定位、错位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同时,应考虑到都市人作为乡村游的主要消费群体,衍生“农场经济”“绿色经济”等附加品,满足都市人对食品安全、亲近自然以及慢节奏生活的向往,形成都市与乡村的良性互动。
  “同时,还必须完善旅游休闲要素,既保存乡土特色,又具备现代化设施与功能。”在吴志毅看来,发展农村旅游必须完善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公厕、网络设施、监控设备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游客进出放心、游玩舒心、居住安心。同时,要盘活特色资源,做活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传统手工业的再开发。
  “看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得好不好、生态农业做得成不成功,其中的一个标准就是看游客自驾车后备箱是不是装满了当地的土特产。”吴志毅认为,发展乡村游要将游、购、体验相结合,既满足游客购物需求、探奇心理,又带动当地村民就业,提高村民收入。
  如何形成合力?吴志毅建议,各部门应提供更多政策利好,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实行周五下午+周末的小短假调休方式,为职工外出度假创造有利条件;加快省内“绿巨人”动车建设,缩短省内游交通时间,满足群众高效便捷的出行需求;加强金融支持和用地保障,发展小微产业,为农民提供能贷、好贷的金融产品,并允许利用建设用地、宅基地建设乡村旅游项目,为乡村振兴赋能。
  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我省56个贫困县如期实现全部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
  “虽然我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巩固脱贫成果不仅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更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赵敏娟指出。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特色产业是抓手。”赵敏娟认为,我省应继续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实现多种特色产业在不同县域的发展,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进而探索以县域品牌为纽带的整合全域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的模式,提升县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品牌高端化”方面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始终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借助我省科研资源富集的优势,应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人才、资本、技术要素联动,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潜能。”赵敏娟建议,将前沿技术与农业产业有机结合,改造升级农产品处理、储藏及农副产品加工等环节,带动农村产业优化、品牌提升,推进新型智慧农业发展。同时,推进互联网+产业等模式发展,推广田头市场+电商企业+城市终端配送等营销模式,实现农产品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
  农村产业兴旺需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赵敏娟认为,应制定农村三产融合的扶持办法,加快发展家庭农场、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高效种养和农产品产销等服务,提高对农业资源和农民组织的集成服务功能;规划引导县域产业集聚,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园、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形成一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新典型,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