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糖纸炫富的往事
  □ 李秀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供销社只卖两种糖果:一种是没包装的橘子糖,一分钱两块;一种是有纸包装的块糖,一分钱一块。在那个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的年代,哪个小孩的口袋里若有一分钱,他也算是“富翁”了。
  那时候,大人哄小孩不哭的方法是买两块橘子糖,鼓起的腮帮子是件骄傲的事儿,值得破涕为笑,满街炫耀一番;大人骗小孩子常用的把戏是,用舌头顶着一侧的腮帮子说,你看我嘴里有糖,你吃不吃?小孩子肯定馋得吧唧嘴。
  糖纸也是一种炫富的资本,谁积攒的糖纸多,就证明谁吃的糖果多,幸福感自然最高。糖果吃完,将糖纸展平,压在书里收藏着,隔几天翻出来闻闻,上面还留存有糖果味儿呢。若能收集到不同类型的糖纸,就更值得炫耀了,因为这也能证明你吃过的糖果种类多。
  上世纪70年代,邻居艳艳收藏的糖纸种类很多,因为她父亲经常出差,每到一处就会给她买几块当地的糖果,艳艳怕被别的小伙伴分半块去,便在家吃完,将糖纸拿出来“馋人”。
  那时我女儿常去找艳艳玩,她拿出夹着糖纸的书让女儿看,这是女儿最乐意的事儿。我知道后,狠狠心也给女儿一毛钱,让她自己去供销社买糖果。可她回家后兜里却只有九块糖,女儿哇哇大哭,说自己路上也没舍得吃,肯定是售货员阿姨少给了她一块。我领着孩子回去找,售货员死活不认账,急得女儿哭得更凶了。
  于是,售货员从自己的书包里掏出一张糖纸递给我女儿。那张黄色的糖纸上画着孙悟空,女儿也是第一次见这种糖纸,喜欢得不得了,竟破涕为笑。售货员说,这张糖纸是她用十张糖纸换来的,把如此珍贵之物送人,以此证明自己没有少给糖果,肯定是小孩子路上丢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供销社里卖的糖果种类也多了,小孩子还是喜欢收集糖纸,有人手巧,将糖纸折叠成菱形,一个一个插起来,整整一大串儿钉在墙上,这是舌尖上的“奖状”,值得挂起来让大家围观。
  那年,我所在的学校新调来一名男老师,他领了第一个月工资,就给班里的学生买了一兜糖,每人分三块。糖果效应真不错,瞬间收买了学生的心,个个都喜欢上他的课。那时,这位男老师正暗恋学校一位女老师,在女老师生日那天,他竟送了她一个大大的“甜心”——用各色糖纸叠成的心形礼物,一下就俘获了女老师的心。后来,我们问他从哪里弄来那么多糖纸的?他说是班里学生“进贡”的。是呀,那时候哪个小孩手里还没有几十张糖纸呢。用糖换糖纸,双赢。
  每一个年代都有每一个年代的小美好,现在想起把糖纸也当宝贝的日子,也有别样的浪漫和温馨,回首往事,依然甜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