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走访李渠村见闻
田家湾自然村   □ 徐长玉
  11月27日,趁着回志丹县杏河镇看望老人之机,我从老家新集村出发,独自驱车到杏河镇李渠行政村看看。半小时后,车子来到公路旁一条向南延伸的下山土路上,此时导航提示“掉头”。于是我寻思,李渠也许就在这条土路的下边吧。迟疑片刻后,我沿着这条处处是“挡水梁子”的下坡路艰难前行,不多时,一个位于一座山的山底和另一座山的山顶的小山村便映入眼帘。
  蔡科峁
  须臾,村口走出来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妇女,主动与我攀谈起来。经介绍,这里是蔡科峁,山上的村子才是我要去的李渠。
  等妇女走远后,我突然想起以前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刘志丹在蔡科峁避难的经历。于是,我便放弃了去李渠和李坪的打算,随机来到蔡科峁一户人家,与主人攀谈起来。
  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叫薛荣富,60岁出头的样子。老薛两口育有二男二女,均已成家。其中,两个女儿的光景都挺好,各有一个小孩。两个儿子都在县城打工,也都有小孩,长孙今年已16岁了。听着老薛的介绍,我羡慕地说:“你们两口子算是活成人了,45岁不到都当上外爷和爷爷了,我直到55岁才当了外爷。咱们两个都快把一代人差下了。”听着我的话,老薛叹了口气说:“唉,人这一辈子还能十全了,跟你们城里人是没法比。再说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哩。”
  “刚才看见你们路畔下面的苹果都冻黑青了,树下落的烂果子也是一堆堆的,你们咋不摘呢?”见老薛说起不高兴的事,我随即转移话题。
  “今年的苹果便宜,好的一斤才卖一块多;不好的,几毛钱也没人收,送人也没人要。你看见那块地上没摘的苹果,就是不好的。”老薛无奈地说道。“你们庄上好苹果多不多?”我随即问。老薛回答,好苹果有是有,但不多,因成本高,也没挣多少钱。
  于是,我又问种玉米怎么样?老薛说,今年因天旱,玉米收成不好,但价格却比往年高出许多,一亩地有三百块钱的收益。最紧要的是,种玉米可没有种苹果那么麻烦。“种谷子怎样?”见我问,老薛的老伴插话说,种谷子当然好了,保安自古数小米最出名了。不过,就是照看麻烦,要担心麻雀偷食,还要担心雨水多。
  “能不能像给苹果安装防爆网一样,给谷子地把防雀网装上?”我忽发奇想道。老薛笑着说,那肯定好么,就是不知道贵贱,也没见人安过。眼看天不早了,我还想到其他家看看,便与老两口话别。
  临走时,老薛的老伴从仓窑里提出一袋小米,执意要我拿上。我实在拗不过,也只能顺从地把小米接到手里。说实话,时至今日,老两口都不晓得我叫什么,只凭听了我的“一面之词”,知道我是杏河人,在延安大学工作,就如此热情地接待了我,并给我送这送那的。“啊,我的父老乡亲。”我激动之余不禁想起一首歌的名字来。
  大塔
  11月28日,吃了早饭后,在大侄子和大侄孙子陪同下,我再次前往李渠村考察。我们来到李渠行政村村部后,继续沿公路往东走,不出百米,便到了李渠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大塔。
  我们将车子停好,一边观察大塔的村容村貌,一边在一片狗吠声中沿着硬化的村道向前走去。这时,一平房中走出来一位看上去有50多岁的农妇。也许看见我们都是务正人,农妇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
  “你们庄的条件比蔡科峁好,地势高、向阳,距公路和村部又近,尤其是进村道路也硬化了。”我没有接受农妇的邀请,只是站在外边与农妇谈了起来。“哎,好甚啊!我们就是个小村庄,总共不过10来户人家。”农妇谦虚地说。
  经过与农妇攀谈,我们知道这个叫大塔的村子,原来叫王家峁。虽然叫王家峁,但村里没有一户姓王的。“你们这里的条件真不错!”看到村民把原先位于半山坡上的旧土窑全部推平,就地重新修建的一排排平房,宽敞的院子,硬化的地面,花栏式院墙,还有太阳能路灯,我不由再次羡慕地说。
  “我们家里的条件也好着哩。家家有电视、洗衣机,冰箱,还吃上了自来水。村子里就是人少,只有遇上学生放假,或庄里死了老人,年轻人才回来。平时都在城里,不是上班,就是揽工。”农妇亦喜亦忧地说。
  “你们村里有什么产业吗?”我随即问道。农妇说,大塔村最下面有井场的那片台地,过去全是苹果,后来都砍了,改种玉米了。靠近村西边的那几块地,是集体土地,村上正准备种苹果哩。
  李坪
  结束大塔之行后,我们继续驱车往东,没走多远,便来到了李坪。走在李坪的通村道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处显眼的建筑——长庆第一采油厂杏十一计量接转站。据了解,该村仅开采石油的井场就多达7个,至于接转站日常工作人员也多达30余人,但主要是外地人。
  由接转站往下,在进入村子的路边有一家小卖部,继续沿柏油路往前走,两侧便是零零散散的一些农家。仔细观察发现,多数人家的住房或是在平地上堆砌的圆口石窑,或是在土窑洞基础上用石头或砖头接了口的窑洞,但千篇一律地贴上了白色瓷片。沿柏油路再往下走,就成了土路,土路的尽头有一个较大的井场,向南则住着几户人家。
  从李坪新村继续往南走,矗立着一座小山峁。在小山峁的阳洼里,还有不少废弃多年的院落,这便是李坪旧庄。
  据了解,李坪村约有30多户人家,200多人口。由于村里油井多,相对于其他几个自然村,李坪村的常住人口要多一些。
  李渠
  看过蔡科峁薛家崖窑,再次来到位于山上的李坪村小卖部时,已经是下午三点。感觉腹中饥饿,买得吃了三包泡面后,便急匆匆朝李渠自然村驶去。
  我们把车子停到村子最边的上一户人家的院子旁。院子里横拉的铁丝上悬挂着鸟笼,笼里的两只鹦鹉引得我们驻足观看。此时,房里走出来一位70多岁的老头,主动和我们聊了起来。
  言谈中我们知道,李渠自然村人口也不多,约200多口人。村子大部分人居住在大山的中间地带,房屋多数是平房,房顶几乎都用蓝色的铁皮遮盖着,主要用途是防止雨水渗入房内。
  在村子西头,我们看到一位约40岁的农妇正在喂猪。“你们庄下面的地真不少,看上去今年都种了玉米。”我主动搭讪,农妇的回答也证实了我的猜测。在攀谈中,农妇告诉我们,虽然种玉米好,价钱也不错,但野鸡泛滥成灾,让种植户损失不小。
  “最近猪肉涨价了,赶过年,我估计猪肉还要涨价。”我把话题转移到农妇正在喂的猪上,希望能让她高兴起来。而农妇则苦笑着说,“别提喂猪了,我光买猪仔就花了1000多块。喂了一年粮食,你说就算肉价再涨,又能挣几个钱?”看到农妇的表情,我也是心中感慨,“看来,做什么都难啊!”
  田家湾
  匆匆离开李渠自然村,我们重回公路,准备到李渠行政村的最后一个自然村——田家湾看看。
  我们没走多远,突然看见公路北侧一片面积不小的果园,树上的苹果黑压压的,几乎没有摘。想到曾在蔡科峁看到同样的场面,便再次停下车,试图弄清个中缘由。
  与蔡科峁果树的种植不够规范、管理不够精心不同,这块苹果地种植还是比较规范的,管理也算精心。“既然如此,农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苹果为什么不采摘?”我独自寻思道。
  由于当晚我要赶回延安,便没有走进田家湾自然村,而只是站在公路边观察了一下田家湾的村容村貌。
  从路边看,庄子坐落在一座比较大的山峁下端的阳湾里,住户不算少,院落看上去也普遍比较新。经打听,田家湾村住着马、高、薛、赵、刘几大姓氏。
  “以后再来吧,田家湾。”我暗自下决心道。
  几点思考
  延安农业面临苹果产业“一业独大”之虞。建议在发展苹果产业中,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之路,要避免盲目扩大面积,以便给以小杂粮为主的粮食生产和其他经济作物留下足够空间。
  搞好以水果、小杂粮、大棚菜、香菇、猪羊肉等为主的延安农业,关键要走规模化、科学化、规范化、机械化、信息化之路。仅靠传统的手工劳动和经验,很难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是解决延安苹果、小杂粮、猪羊肉等农副产品销售难、价格不高问题的重要途径。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要有一批拥有现代农业知识、具有市场眼光、懂得经营管理的现代农业从业人员。为此,重要的不是对现有农民进行培训,而是要制定更具诱惑性、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大学生、科研人员、企业家、公务员,自愿到农村创业就业。
  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是消除农产品卖难和农副产品经销企业加工原料收购无保障的关键所在。
  持续加大农民实质性和高质量的城镇化进程,是进一步减少农民,加大土地产权深度流转,进而促进土地进一步向少数种田大户、家庭农场集中,以实现粮食、水果、蔬菜、畜牧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要以小城镇和县城为重点,而不能搞村村振兴。因为村庄只是农民的生产车间,而乡镇所在地及县城才是农民的生活场所。所以,要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实施“地地通”,以缩短农民在城镇与村庄之间往返的距离和时间,让“干在农村,住在城镇”成为现代农民普遍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不能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演变为新一轮农村房地产建设运动。
  (作者系延安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延安市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