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浅谈文如其人
  □ 王贝尔祺
  文如其人,指人的风格与文章风格是一致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点、处事方式,基本都可以在其文章中看到。自古以来文如其人的论调一直存在,《尚书·尧典》就有“诗言志”之说,汉代的《毛诗序》也有“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论述。汉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由此可见,古人对文如其人的论调是相当认可的。且文字作为古代士人思想的表现载体,其本身就代表了士人的思想。
  在古代士人文章中多有文如其人的表现,如在嵇康的文章中就明显表达了自己对司马氏家族的不满,嵇康的好友山涛举荐嵇康为司马氏为官,嵇康便作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将山涛痛骂一顿。在《赠秀才入军》中:“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中也建议兄长从军建功。辛弃疾出生于宋金交战时期的宋朝,当时宋朝积贫积弱,当其出生之时,金人便占领了辛弃疾的家乡。作为一个热血男儿,还有什么能比天天看着骨肉同胞,在异族占领者的统治下遭受煎熬更痛苦的。况且,辛弃疾从小生活在一个忠义奋发的家庭环境中,其祖父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因南渡时未能脱身,无奈而仕于金,但对民族耻辱却耿耿难忘。在其作品中也多有关于民族气概家国情怀的论述,如《鹧鸪天》中“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句,正是通过对壮年有为、虎穴擒敌等英雄壮举的回顾,感慨何不收拾旧山河的满怀壮志,这也是辛弃疾人物性格和特征的具体写照。事实上,辛弃疾也真正做到了文如其人。身为一代文豪的苏东坡,以其德业文章而永垂青史,其天性中就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情怀,因此虽在日后的生涯中官海沉沦,但却不盲从、不苟且,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意志和抱负。所以,苏东坡不管位卑位高,不管在朝在野,不管何时何地,都在力所能及地为天下百姓兴利。有了这个人生背景,苏东坡的文章基本也都在抒发自己的爱国和报国情怀。而苏轼和辛弃疾又有所不同,辛弃疾的情感是直接强烈地表达出来的,而苏轼的文章则往往会借喻于意境。“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西兴浦口是钱塘江观潮的地方,就在这潮涨潮落之中,多少岁月年华和人间往事被冲刷殆尽了,那真是“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表现的无限苍凉和悲慨。因为苏轼不仅是政海波涛中的一个观潮者,更是一个弄潮者。因此,他借喻几度斜晖来隐喻自己的坎坷仕途和满心壮志难酬。
  为何古人作文时善文如其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是孔子对诗的评价。这也代表了传统儒家思想对古代士人作文的规定。对《诗》以思无邪来做评价,证明了儒家思想文化中肯定文如其人的意义,并隐性要求了古代士人在作文章时保持真诚,弘扬传统文化中崇德尚善、乐观进取等思想,所以大部分文学作品,可以透过其内容和风格看到作者其人。另外,作者的生平背景对其作品也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如从军旅的诗人作诗耿直豪爽,从仕途的诗人借喻较多,盛世华年的诗人作诗多慷慨激昂,乱世苍生的诗人作诗多悲哀无奈。
  作家部分作品的风格,不代表作家作品的整体风格,文如其人抑或文不如其人,都是从作品来了解作者的途径之一。从作品的纵向出发,可以简单地认为文如其人的客观性,但倘若从历史等横轴出发来观看,那么文如其人便不那么准确。作者一时、一篇的作品并不能反映出其整个人生状态。如辛弃疾在壮年时期,一呼百应,旌旗蔽天,挥师北进,一举擒拿敌军首领时,得意潇洒,意气高昂。而后被罢官居家二十余年,弃之不用,“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足见其忧郁。而这一时期的辛弃疾与壮年时期的辛弃疾虽然都是文如其人,但文章的风味却已大不相同。因此,倘若在研究中只看到了一个时期的辛弃疾,并对其加以理解,那么所理解的辛弃疾与真实的辛弃疾则会相差很大。
  在大部分文人和作品中,我们都能透过其作品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追求,这是中国文学一贯的要求和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变换、人性的复杂等多重因素,有时也会让作家在作品中不会自然表现出其人格追求,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不能代表其人格,比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沈约,作为南朝文坛领袖,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在诗词韵律等方面有很重要的贡献。沈约很有才华,诗文等也非常出色。倘若只单从文学角度或者文如其人角度来看沈约,我们会发现沈约是一个耿直和忠义之人。但纵观沈约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并非如此。沈约一生做的最被后人不齿的事,就是协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夺南齐而篡位。萧衍成功后,任沈约为尚书仆射,受功封爵,食邑一千户,又封沈约之母谢氏为建昌国太夫人。正可谓一人升天,鸡犬得道。沈约为官宋、齐、梁三朝,自负才高,争逐功名利禄,追权夺势,多为士人所讥讽。在其担任宰相之后,却居高位而碌碌无为,唯唯诺诺以求保得荣华富贵。从其一生来看,沈约就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之人,而并非什么正人君子。因此,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把沈约和华歆、贾充、刘穆之、谢晦、褚渊、崔季、舒胥等列为贪人乱臣一类。因此,沈约的人品与文学上的成就是不相匹配的,如果以文如其人来看待,难免偏颇走眼。
  然以文如其人来看待作者,也并不是不可取。当我们在拜读一个作者的文章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来确定是否文如其人,因为作者在创作时一定会结合时代背景。作家的作品,总是在不断反映着自己所处的时代。同时,作家的生平也是评价其作品能否代表人品的一个重要参照。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在政治上往往没有大的成就,仕途不顺使得他们将情感寄托于山水,将毕生所学用来描绘山水风景。如大诗人陶渊明,我国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文学史上第一个写了大量饮酒之事的诗人。出生于世族家庭的陶渊明,接受了中国古代最好的教育,学而优则仕,陶渊明也不例外,其成年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最末一次则是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彭泽县令时,陶渊明因不满上级的形式主义而辞官而去,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而后隐居于南山,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名篇。通过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我们就不难理解陶渊明选择隐居的原因了。陶渊明的作品,总体呈现出恬淡自然、高远脱俗的文风。与其正直无私、不畏强权的个性对比,我们就会发现陶渊明的确是文如其人的一个代表。再比如盛唐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虽然也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般轻松活泼、意境生动的小诗文,但其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的诗,则是描写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的诗歌,如在《长恨歌》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杜甫那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由此,我们也最终确定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和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圣形象。再如纵然旷达如苏轼,也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样孤寂忧愤风格的词,如果我们联系到他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的现实,就不难理解其心情了。若看苏轼的全部作品,就不会因为这一首词,确定其作品的总体风格,更不会以此否定苏轼“正直坦率、旷达乐观”的性格。所以,从全部作品看杜甫和苏轼,仍然是文如其人的代表。
  当然,我们今天分析和研究古人,肯定还是要从其文章着手。毕竟,文章是作者一手创作的,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也要对作者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信息进行研究,这样才能看出哪些文章是作者由心而发,哪些文章是作者被迫而作。因此,文如其人倘若结合了作者生平和历史背景,那便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参考文献:叶嘉莹《古诗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