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陕西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来历史最好水平
  本报讯(记者 李荣)“‘十三五’期间,我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达到近20年来历史最好水平。”11月4日,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王若燕说。
  当日,在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王若燕介绍了我省“十三五”以来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前9个月全省河流总体水质良好
  “十三五”期间,国家在陕西设置了50个考核断面,要求到“十三五”末,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72%,劣Ⅴ类断面全部消除;2020年,全省50个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2%,优于国家考核目标2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全部消除;水质总体评价提升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2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汉江、丹江、嘉陵江、黄河干流、无定河水质优,渭河干支流、延河水质总体良好。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来历史最好水平。
  今年1—9月,全省河流总体水质良好。11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95个,占比85.6%,与去年持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4个,占比3.6%,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纳入国家考核的33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汉江、丹江、嘉陵江、黄河干流和渭河干流水质优,渭河支流、无定河水质总体良好,延河水质轻度污染。
  全省26条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
  “十三五”期间,省生态环境厅聚焦重点河流,黄河流域水质显著改善。对渭河、延河、无定河实施“一河一策”治理,特别是在渭河流域开展了两轮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十三五”末,渭河入黄潼关吊桥断面水质从过去的劣Ⅴ类提升至Ⅱ类,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针对黄河支流石川河水质反弹问题,今年省生态环境厅开展综合治理,推动石川河水质全面向好。今年1—9月,石川河岔口断面由2020年的Ⅴ类提升至Ⅲ类,水环境质量同比变化情况在全国排名第2。
  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中,省住建厅联合省生态环境厅协同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建立健全黑臭水体长效排查机制,排查城市黑臭水体26条,2019年印发《陕西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实行挂牌督办和交叉监测,截至2020年底,全省26条黑臭水体全部实现“长制久清”。今年5月,两部门联合开展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回头看”,截至目前,未发现反弹或新增城市黑臭水体。
   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
  “十三五”以来,我省碧水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但黄河流域仍存在水资源不足、水生态脆弱的问题,部分国控断面水质易反弹,水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长江流域担负南水北调重任,环境风险隐患、尾矿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等方面问题不容忽视。
  王若燕表示,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突出黄河流域污染治理和长江流域水质保护,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打通岸上和水里,开展协同治理,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
  夯实地方政府管理责任。印发《陕西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各市(区)编制实施“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点及111个国控断面“一断一策”达标方案,加快实施《陕西省2021年碧水保卫战工作方案》,紧盯水质易反弹、易波动断面,确保年度目标顺利完成。开展重点流域上下游水污染补偿,夯实地方治污责任。
  针对污染源源头治理,将完善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加快黄河流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进度,提升工业集聚区处理设施管理水平,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湿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降低氨氮、总磷和总氮入河污染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