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省政协“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题调研报道
打好“组合拳”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又稳又好”
  □ 实习记者 张涵博
  每年9月至10月的秋季招聘,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弥足珍贵,也因此有“金九银十”之说。站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他们要往哪个方向走?遇到了什么困难?9月7日至10日,围绕“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议题,省政协副主席杨冠军率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研组先后赴西安市、咸阳市、杨凌示范区开展调研,为10月即将召开的月度协商座谈会做好充分准备。
  2021年,我省高校毕业生达到332789人,相比去年增加0.12万人。据省教育厅调查显示,65%的高校认为2021届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上届更为严峻。受疫情影响,许多单位缩减招聘计划,提高招聘要求,超高人数与疫情的双重叠加,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面对重重困难,国家推出一系列超常规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我省结合省情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省教育厅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持续实施基层就业项目,加快构建部、省、校、用人单位联通共享的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省人社厅出台稳就业15条措施,对中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给予补贴,开发落实政策性岗位逾3.5万个。
  高校在稳就业工作中的努力同样可圈可点。陕西师范大学先后组织了公务员(选调生)考试培训班、高校管理(辅导员)岗位精准制导培训班、精锐职业形象加油站等,打造分类指导的就业培训模式。西安培华学院与第三方质量评价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常态数据监测和年度评价报告,倒逼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精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青海水利特色订单班,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定向培养水利专业人才。
  “这是什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里,一排排“职通未来简历大赛获奖学生简历展”的展板引起了委员们的注意。
  “今年我们举办了一场简历大赛,邀请就业指导专家和人力资源主管对毕业生简历进行专业指导和点评。”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应届毕业生提升求职技能,同时也教育引导低年级学生提早做好职业规划。
  “很多学生在做简历时往往不得要领,这个做法很好,也很有效。”省政协常委、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吴平魁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做法由衷点赞。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已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稳就业的好成绩也给委员们鼓足了信心。
  “相关部门和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尽心尽力,这份成绩来之不易。”省政协委员、西安航空学院原党委书记陈平社说出了委员们的共同感受。他建议,要通过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搭建人力资源市场平台,进一步拓宽人力资源交流渠道,进而补齐我省人力资源发展的短板。
  对于隐藏在良好就业现状背后的问题,委员们也相当敏锐。调研中,委员们发现,“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毕业生甚至坚持优先选择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就业,岗位不满意宁可等一等。
  “疫情让家长和学生在就业时更加趋于职业的稳定性。”省政协常委、西安邮电大学校长范九伦一语道出了当下就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而他的说法也与省教育厅披露的相关数据趋同——毕业生就业时,工作首选前三位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意愿较低。
  在陕西华秦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调研组了解到,这家专业从事隐身材料、伪装材料及防护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民营企业,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陕西省军民融合示范企业等多项殊荣于一身。然而,就是这样一家科技含量满满的“民参军”企业,却面临着招聘困难的问题。
  “根子上,还是因为我们是一家民营企业。”在回答委员的追问时,华秦科技副总经理王均芳的话语中透出一丝无奈,“就算我们的薪资比国企高,许多毕业生的家长还是觉得孩子应该进国企。”
  华秦科技一位人力资源主管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对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要求比以前更高,在他们的择业观念中,更关心公司的地理位置、工资待遇、住房医疗教育等配套成熟程度。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这个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并且统筹考虑。”省政协常委、长安银行监事长丁琳说,民营经济有一种“56789”的说法,即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这并不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省政协副主席杨冠军在调研时表示,民营企业可能存在平均寿命不长、经营情况不稳定的隐忧,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稳岗的支持力度,在保险、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省政协委员、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公职律师刘国兴说,我省产业园区众多,要发挥产业园区作为小微企业聚集区的作用,加强园区创业载体和服务能力建设,为更多毕业生创业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乡村振兴需要大批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年轻人。”针对“基层岗位无人可用”等就业结构性矛盾,委员们建议,应制定激励性政策措施,通过实施基层就业计划,推进见习岗位向基层延伸,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农村和西部地区创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陕煤集团,调研组也了解到部分国企的招人用人之困,“全社会稳就业的压力较为突出,深层次的原因是劳动者择业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错位,特别是高危行业、新兴战略产业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短板,造成了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
  基于此,省政协委员、西安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晓莉建议,建立政府、高校、企业联动的大学生就业机制至关重要,政府参与、校企合作,学校根据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
  同时,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昊文建议,高校也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毕业生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从而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