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全运会催生新一轮西安“全民健身热”
  □ 记者 张宝勤
  9月27日,十四运会圆满落幕,而新一轮西安“全民健身热”正如火如荼。
  自我省获得十四运会主办权,特别是十四运会开幕以来,西安广大市民健身运动热情高涨。与以往相比,这轮“全民健身热”参与人数更多、规模更大、范围更广了。如何更好应对并加以引导,使其健康发展,成为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全民健身热”升温
  西安市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由来已久。西安赵长军武术院的成立,曾在中小学掀起“武术热”;“中华跳绳王”胡安民自创的绳技、绳操、绳舞,曾引发西安乃至全国的“跳绳热”;陕西足球队发展壮大的历程,曾在西安球迷中引发“足球热”,西安堪称全国“金牌球市”,都是最有力的注脚。
  如今,全运圣火已经熄灭,西安市民心中那股全民健身热情却越发高涨。细心的读者发现,每天清晨和傍晚,公园林荫道上、小区健身广场和大街小巷的空地旁,到处都有市民锻炼的身影。
  “晨跑1万步,全天都神清气爽!”在西安兴庆宫公园东门附近锻炼的马平安老人说,他退休20多年了,每天都要到公园锻炼。兴庆宫公园是附近最大的公园,树木花草多、氧气含量足、锻炼气氛浓。记者注意到,来这里锻炼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有打拳的、舞剑的、玩空竹的、跑步的、练器材的,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位于西安华润二十四城西侧的一片空地,成了附近华润二十四城、凤凰城、时代华城等小区居民的运动场。每天早上,至少有近200名各年龄段的运动爱好者在这里跑步、跳操、做运动。一到晚上,这里更是热闹非凡,有三五成群跑步的,有比赛打陀螺的,有踢腿跳绳的,还有站桩踢毽子的,不一而足。
  在西安,像这样的运动场景比比皆是。
   人均体育场地2.5平方米
  谈及如何应对和引导“全民健身热”,西安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为契机,加快体育强市建设。加快推进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为全民健身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根据《西安市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社区、街(镇)和行政村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53%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0%。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55%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2%,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5人。
  该负责人介绍,为打通社区体育设施“最后一公里”,西安市每年将从体彩公益金中安排2500万元,用于支持社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及活动开展。一方面,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扶持推广太极拳、中华武术、健身气功等传统非遗运动项目;精心打造一系列具有西安城市符号、符合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品牌体育赛事。另一方面,构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市、县、镇(街)、村(社区)四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引导和扶持区县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单位和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区县,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综合水平。
  让“全民全运”之花根深叶茂
  “十四运会的举办在西安市民心中播撒下了体育的种子,健康理念已深入人心,健身运动蔚然成风。”长期关注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省政协委员李敬喜认为,为解决市民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与器材不合理、设施不完善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调研,合理布局场地建设和器材投放,充分发挥器材效用,避免人为浪费;一方面要加强完善市政公园和绿地内体育健身器材的投入,构建便民利民的“一公里健身圈”。
  “十四运会为古城西安增添了浓浓的‘运动’色彩。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百姓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省政协委员车建营表示,近年来,全民健身活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与人民群众“爆发式”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健身场地设施智慧化不强、社区室内健身场地不足、农村健身设施单一、运营维护不到位等。
  为此,车建营建议,要将新基建与健身设施建设深度融合,实现体育器材和健身设施数据化、智能化、娱乐化;在新建小区与公园等区域因地制宜建设公益性室内健身房;进一步丰富农民健身设施与器械,引导群众寻求多样化的锻炼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管理与运维,确保健身场地与设施器械本身的“健康”。
  业内人士认为,全运会推动全民体育运动如火如荼,向着更加普及、更加深入的水平发展。随着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的普及,也会让我们的体育运动整体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真正让“全民全运”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