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叫响做实“学研在汉中”城市品牌
——汉中市政协开展城市品牌建设专题协商侧记
  □ 记者 谢昊天 康斌
  群贤毕至议政事,凝心聚力促发展。8月11日,汉中市政协召开五届二十八次常委会议,围绕“学研在汉中”城市品牌建设开展专题协商。会上,与会委员紧扣协商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进一步叫响做实“学研在汉中”城市品牌贡献政协智慧、提供政协方案。
  “学研在汉中”是汉中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城市品牌建设目标,力求将汉中打造成优学优教首选地、科研创新理想地、各类人才荟萃地,并先后明确了8大工程、29项重点任务,按照54类651个子项目依次推进实施。
  “截至目前,已实施完成项目391个,正在实施项目254个,6个项目正在前期协调中。”会上,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柳林介绍情况时说,按照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打造、高质量运营”的要求,全市围绕“四学、三研、两高地”布局,大手笔谋划学研小镇建设,全力打造“学研在汉中”城市品牌。
  协商过程中,汉中市政协常委、市民革副主委兼秘书长樊华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内容,而特色小镇建设又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学研小镇是汇聚了现代职业教育、现代科技创新孵化和现代研学旅行等内容的特色小镇。
  樊华建议,学研小镇建设应统筹考虑产业定位、文化传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多维度综合规划;积极引入国内外名校、品牌教育集团,采取“名校+”模式进行合作办学,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汉中教育新高地。同时,要强化市场导向,依托科技项目,以产学研结合为抓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匮乏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引人才难、留人才难,科技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汉中市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教师丁锐认为,打造“学研在汉中”城市品牌,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丁锐表示,通过高校聚集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汉中设立分校或研发机构,可以满足国内外知名企业长期扎根汉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各类学校对教育人才的需求,可以借助这些高校和机构的优势,联合培养汉中本地青年学子,进而从根本上加速解决汉中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中人才短缺问题。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汉中市政协委员、陕西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教师何宏宾认为,汉中市职业教育目前仍存在着专业盲目发展、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师资队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等问题。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职业院校把部分实践课程转移到本土企业中。”何宏宾建议,要打通汉中中职、高职、大学的晋升通道,协调好陕西理工大学、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高职衔接、专本科衔接等工作,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尽可能让更多中职学生通过“3+2”模式转入本土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
  近年来,汉中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省第4位,稳居全国地级市前100名;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到124个,其中省级以上43个,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
  然而,汉中市政协委员、市人社局局长李本福在调研中发现,纵向比较,汉中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但放在全省范围内横向比较,则存在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较少、整体层次偏低,体制内科创平台机制不活、创新效能低下,共建共享平台缺乏、成果转化能力弱,双创平台发育不够、承载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
  针对这些短板弱项,李本福建议,要坚持外引、内培、横联相结合,积极发展院所经济、分部经济,共建陕甘川渝毗邻地区协同创新中心,争取设立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汉中五大产业工程,以科研机构、园区、企业等为依托,整合原有科技资源组建富有汉中特色的专业化科创平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同时,要做强企业创新平台,鼓励本地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研究院,提升企业研发能力。